词条 | 男孩子的授头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男孩子的授头顶分类:【风俗文化】 苏南水乡农村,男孩子长到6岁,要举行“授头顶”礼仪活动,俗称“修头顶”。一般放在阴历七月初六日举行。 在举行“授头顶”活动的这天,这家中堂屋的八仙桌上供星官奠――玉皇大帝像,供桌上放熟面条一盘、糕一块、饭一碗、茶一杯、酒一盅、筷一双,鱼、肉、油豆腐等菜素若干,并红烛一对,香一炷。亲友和寄父母须赠送衣物,礼品和礼金,祝贺男孩“授头顶”。家中也要设宴款待亲友。 吃过中午饭,点燃红烛和香,放几个爆仗,在堂屋请理发师傅为男孩授头顶”。因为以前男孩在幼年时期剃“刘海头”,即将头顶的头发剃掉,除在头脑的一周留一圈头发外,其余剃掉。“授头顶”这天则是将“刘海头”剃掉,而留头顶的头发,故称之“授头顶”。后来男孩不剃刘海头,而在头顶中门留个小桃子,头发长了编成小辫子。这天剃头则将“小桃子”剪掉,故而称之“修头顶”了。男孩理好发,穿新衣,拜“星官 ”,表明他已长大,从此脱离了幼儿期而成为一个少年,不久就可以上学堂了。 男孩子上学读书,舅舅要送书包、文具给孩子,并由舅舅将他送到学堂、拜见老师。孩子家里还要做“学堂饼”(米粉捏制的),和“和气汤”,即甜开水,一起送至学堂。由老师将学堂饼分配给同学,每人两块饼,一碗“和气汤”。多余的饼是送给老师的礼物。据说,大家吃了学堂饼和和气汤,表示他们是同学了,从此以后在一起读书、游戏、不打架,能和好友爱相处。 尽管近几十年来,男孩幼时已不留“小桃子”发式,但“授头顶”的礼仪活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有时放在孩子的生日或农闲时举办。孩子上学仍然由舅舅送书包、文具等礼品。这样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将为我们探讨研究古代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材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