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画像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画像石

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祠堂、墓室等的石刻装饰画。起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内容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产业手工业生产、狩猎、舞乐、战争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块面的阳刻,以及线条凹进的阴刻两大类。构图富有变化,造型和线条朴质生动,是中国古代工匠制作的一项丰富的艺术遗产。著名的有武氏祠画像、孝堂山画像等。

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处的石刻装饰画。始于西汉,盛行于汉魏六朝及唐代。以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活等为内容。继承战国画像纹及狩猎纹之器物图案并加以发展,以阳刻块面,阴、阳刻线等为表现形式。许多作品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线条皆朴质生动,为我国一项丰富艺术遗产。著名者有武梁祠石刻,孝堂山画像,沂南画像石墓等处。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石室墓和砖石混筑墓墓壁画像石刻。分布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四川、陕北、晋西北等地。画像刻于墓门、室壁等位置,题材内容有:①生产活动,如农业耕作、手工业作坊等。②墓主人生活场面,如出行、宴饮、歌舞百戏等。③历史故事,如古代圣贤、忠臣孝子等。④神话故事,如东王宫、西王母、伏羲、女娲等。⑤星象图。在这些主题内容周围还装饰了图案花纹,如流云纹、垂帐纹、龙纹等等。画像石早期技法粗劣、朴拙呆板。多阴线刻,人与物比例不当。晚期雕刻精美,多浅浮雕或高浮雕,物像轮廓外减地,使物像突出,有较强的立体感。这些画像反映了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思想以及艺术的难得的宝贵资料。

画像石是刻画于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上的图画。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盛于东汉,融雕刻、绘画为一,图像精美。画像石的遗存丰富,是研究汉代美术史的重要资料。汉画像石分布地区很广,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均有大量发现,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等地也有零星发现。画像石的内容主要有:①景仰尊崇的对象――圣王、明君、贤人的画像;②赞颂与借鉴的对象――忠臣、孝子、义士、烈女的历史故事,带有明显的政治褒贬倾向,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忠勇、仁义、节孝等道德伦理观念;③尊儒与崇武――讲经、授业、射猎、战斗等;④仕宦与家居――墓主出行、拜谒、宴饮、燕居、庖厨以及百戏、乐舞、六博等贵族社交享乐的情景;⑤生产与交换――市井、借贷、盐井、采桑、农耕、收获等;⑥神话故事和祥瑞图象――西王母、后羿射日、伏羲、女娲、嫦娥以及龙、虎、鹿、羽人、朱雀、玉璧、仙草等具有神力的物象。其中山东以历史故事、战争、刑徒居多,河南则以天象、杂技、斗兽、收租为主,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画像石是汉统治阶级提倡孝廉的产物,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受战国影响,使汉墓室成为墓主生前的缩影。画像石的功能是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的:墓门一般带有朱雀、龙虎的铺首衔环或文武门吏;中心位置的前室或主室壁画、横楣上是阙、车骑、宴饮、乐舞;后室或侧室壁画是庖厨、农作等;后壁上方是西王母,室顶是天象图;壁画室顶与立柱穿插各种祥瑞物与图案。画像石在祠堂中,历史人物与孝子烈女故事居壁画中间位置,神话在三角楣上。石阙上的画像石以龙虎衔璧为主,起装饰作用。此外,许多画像石在墓中的分布没有严格形制,有些带有地区特点。如陕北画像石精品集中在墓门,四川画像石在中室壁画中段形成一条装饰带,代替了具体的象征。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构图采用平面散点式,上下层次、左右关系分明,作品的空间超越真实获得表意的概念空间。人物的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家具的透视造型有一定的空间感。造型上采用影象式观察和线描(线刻)的方法,简练、概括和生动地刻画形象的神态、动势。雕刻技法主要有阴刻、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平面凹雕、高浮雕、透雕、阳刻等。以平面浅浮雕加阴刻最普遍且成熟,也有些以线绘加彩代替阳刻,如陕北画像石只有少数作品采用了高浮雕与透雕的方法。为强调某些形象的功能,在有些画像石的局部敷以色彩。形象表面处理的精细与粗朴,也构成了画像石的不同风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