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瘴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瘴气分类:【地域文化】 为古代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瘴气的发生和壮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密切相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导致瘴气的主要原因。瘴气主要表现为:头痛体痛、胸腹痞闷、腹胀痛、寒热往来,食欲不振,甚则突然昏仆、失语、脱发等。远在汉代,壮族先民已经认识了瘴气,并积极寻找防治方法。如服食薏苡仁、嗜嚼槟榔、悬挂菖蒲、针刺治疗、居住干栏建筑等。至宋代,壮族对瘴气的防治已积累了一套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并且首创瘴气分类法,即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按症状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依动物命名的有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还有瘴母、蒙沙、水瘴等。这些分类命名综合概括了瘴气的病因病机及病势的演化,反映了壮族对瘴气的认识水平。壮族防治瘴气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针刺上下唇治疗热瘴,针刺阴茎治热瘴入里。2.针刺头额及上唇,配合内服药物治疗哑瘴。3.灸中院、气海、三里、拇指及第五指治瘴气症见脘闷虚烦,下体凝冷者。4.以陶针针刺十指放血,救治瘴气重症。5.药物内服。壮族常用防治瘴气的药物有青蒿、石膏、马槟榔、红花茶、黄花根、高良姜、楮叶、菖蒲、槟榔、王瓜、辣椒、蚺蛇、盐麸子、山柰、姜黄、药酱叶等。6.壮族民间还将预防瘴气的措施编成歌谣,广为流传。如“急脱急著,胜似服药”,“瘴中要诀,避色如避难,冷暖随时换,少饮卯时酒,莫吃申时饭”,“晓行不饮酒,触之疾必发”,“慎起居,毋昼寝,深夜露坐,节饮食而不伤饥饱,谨嗜好而无从淫欲,调摄得宜则精神内固,虽有瘴气不能侵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