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沙细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沙细乐分类:【传统文化】 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亦称“别时谢礼”、“白沙细梨”、“北尸细乐”等。流行于云南丽江一带。此乐曲缠绵悱恻,哀伤动人,一般在办丧事、祭祖时演奏。乐曲为一整套、包括《笃》、《一封书》、《三思级》、《阿丽丽金排(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赤脚舞)》、《抗蹉(箭舞)》、《云雀舞》、《挽歌》等十个乐章,曲调各异,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用乐器有横笛、竖笛、芦管、二簧、胡琴、筝、苏古杜(色古笃)、琵琶等。演奏者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乐器配备根据人员多少而定。此套曲其源流说法不一。其一为“元人遗音”。相传元宪宗二年(1253),世祖忽必烈远征南诏,取道丽江,以革囊渡泸水(今金沙江),得纳西族首领阿良帮助。为谢盛情,临别时留赠半队乐工和一半乐谱。至今演奏者仍保持着蒙古族装束。其二为此曲创自民间。据史书记载,“木氏盛时,永宁夷(普米族因居于永宁一带之称谓)率众来袭,木氏设伏白沙以待之,歼夷殆尽,民间造此曲以吊之,故云《白沙细梨》,细梨者,细乐也。……白沙者,白尸之转音,白番夷也。”以上说法,均各有据。 纳西语称《北石细里》、《白沙细梨》等,均意为“白沙地区(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细腻乐曲”。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流行于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原为一部有歌有舞, 以乐为主的歌舞乐曲,在民间曾有乐章十余首,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现发掘整理出《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等近十首。用丝竹乐器演奏,人数少则三四人, 多达几十人。一说为蒙哥汗(元宪宗)三年(南宋宝钓元年、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征大理国途经今丽江时, 因感于纳西族首领麦良(阿良)的帮助临别所赠乐队演奏的乐曲, 故又名《别时谢礼》或《别时锡梨》, “锡梨”解释为“所赐之细乐”。现演奏时仍留有打包头、穿长袍、系腰带等蒙古族装束,乐器中的苏古杜(胡拔)即是蒙古族乐器火不思。另一说此套乐曲是民间为纪念被纳西族木天王以龙女公主为饵, 在白沙地区用计谋杀害普米族王子及其士兵而作, 故又名《白尸细里》, 意为“普米族殉难于北沙的细乐”, 《一封书》、《公主哭》乐章, 就是以此为题材内容的。解放后曾在昆明、北京等地演奏, 甚获好评。 纳西语称《北不细哩》、 《勃拾细里》等。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主要流行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原为一部有歌舞的乐曲,但主要部分是器乐合奏。用丝竹乐器演奏,旧时用于丧事中,属风俗性的音乐,演奏者多为半职业的艺人。相传乐曲原有12首,现仅存9首,主要曲目有:《笃》、《一封书》、《三思渠》、《美丽的白云》、《公主哭》等。乐调哀怨缠绵,凄凉动人。当地纳西族普遍传说这部音乐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送给当时丽江地方首领阿良的乐队所演奏的乐曲,但也有说此套乐曲是为了纪念纳西族与普米族征战中受害的一对青年男女而作,以之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纳西语称 “北石细里” 、“ 白沙细梨” ,意为 “白沙地区细腻乐曲” 。纳西族大型古典乐曲。流行于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是一部有歌有舞、以乐为主的歌舞乐曲,用丝竹乐器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人,多则几十人。流传在民间的乐章有十余首。现经发掘整理出的有《一封书》、《三思渠》、《笃》、《公主哭》、《美丽的白云》等近十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