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虎通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虎通义分类:【文化精萃】 汉代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亦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班固等人根据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刘?召集诸儒“讲议五经同异,共正经义”的经学辩论会讨论记录整理而成的。因其辩论地点在洛阳北宫白虎观故而得名。《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均记载《白虎通义》6卷,宋代《崇文总目》著录《白虎通德论》10卷,凡14篇。自古文经传出现后,在文字、思想和师说等方面都同今文经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今文学派,通过皇帝制定了有关经学标准答案,系统地吸收了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学派的主要论点,在思想上保持了统治地位。使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唯心主义和神秘的哲学思想得以延伸和扩大。《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把儒家经学和谶纬迷信结合起来,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把经学神学化,又使神学经学化,明确提出以“三纲”作为永世不变的伦理规范和政治准则。强调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用父权来统领血缘关系,为维护宗法制度服务,把人性问题与封建伦理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信”来自五行。全书将典章礼制、名号爵谥分为四十四门,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方面作了基本规定。实际上成了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版本有清卢文?校本(辑入《抱经堂丛书》)、《四部丛刊》影印本等。注本有清陈立的《白虎通疏证》。 汉代谶纬神学的钦定法典。又称《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儒教成为国家宗教,经学成为官方神学,但经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门户林立,异说叠出,以致当时就有“《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的说法。公元前51年,汉宣帝亲自在皇宫石渠阁主持了御前经学会议,来讨论并统一 “五经同异”。到了东汉,经学内部各家各派的门户之争又达到高潮,校书郎杨终向汉章帝建议,像当年宣帝的石渠阁会议那样,召集一次全国经学会议,由皇帝亲临裁决,来统一 “五经异义”。汉章帝接受了这一建议,于公元79年,召集诸儒、博士、朝臣等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史称 “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的讨论记录由著名史学家班固奉命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由于此书的结论是皇帝 “称制临决” 的,所以在东汉,它便具有钦定法典的性质。《白虎通义》实际上是根据与会诸儒讨论发言的记录,如关于“天子”: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 《援神契》 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 《钩命决》 曰: ‘天子,爵称也。’ 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 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尚书》 曰: ‘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 以法天下也。”又如关于 “灾变”: “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 曰: ‘行有玷缺,气逆于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 灾异者何谓也? 《春秋潜潭巴》 曰: ‘灾之言伤也,随事而诛; 异之言怪,先感动之也。’ 变者何谓? 变者,非常也。《稽耀嘉》 曰: ‘禹将受位,天意火变,迅风靡木,雷雨昼冥。’”就这样以问答的形式,从谶纬神学的角度,广泛阐释了儒教教义的各种问题,如爵号、礼乐、制度、伦理、人生、社会、自然等。全书分为四十四篇,也就是四十四个专题。 亦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四卷,四十四篇。东汉章帝建初四年 (79) 会诸儒于白虎观,辩古今文经学的异同,章帝亲临裁决,命班固将辩论结果编纂成书。因会址在白虎观,故名。此书集今文经学之大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三纲”、“六纪” 封建政治伦理思想。后成为汉及后代宫廷教育和各级官学的教育读物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