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鹤梁题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鹤梁题刻

分类:【传统文化】

水文题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北长江河道中。所谓“白鹤梁”,为一天然石梁,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0余米,与江流平行,现已被江水冲刷侵蚀成三段。因地势较低,故常年淹没于在水中,惟于冬春枯水季节方露出梁脊。从唐代开始,石梁上被陆续凿刻出36尾石鱼,作为水文观测的标志,后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涪州知州萧星又命石工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现存石鱼中,最大者长2.8米,宽0.95米,作高浮雕,其余均为线刻,长0.3米至1米不等。石鱼周围有众多题刻,多依地势排列,故参差不齐,无一定之规,主要分布于中段东端约70米长的梁脊上。题刻文字现存163幅,3万多字,其大者每幅约2米见方,小者长宽不盈尺,年代可考者最早为唐广德元年(763),其中宋代尤多,元、明、清次之。内容记载了自唐以来至二十世纪初期,共1,200年间的72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的出现,约以10年为一周期,此与石鱼的记录颇为吻合,故题刻对于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及生产、航运等均有重大史料价值。当地久传“石鱼出,兆丰年”的俗谚,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三次露出水面,而此三年当地确获丰收,为此,石鱼亦被人视为年成丰歉的预兆。石梁上除水文题刻外,还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其中有宋代名士黄庭坚、朱昂、朱熹、晁公唛等人的手迹。书体楷、行、草、隶、篆应有尽有,且多书艺佳妙,刻工精湛,实为中国罕见的“水下碑林”。因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涪陵区北长江上游江心,为东西长约1600米,南北宽约10―15米的一道天然石梁。石梁与江流平行,被水冲刷侵蚀为三段,夏秋之季没于水中,冬末春初的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据载,一千多年前,成群的白鹤栖息在涪陵城长江两岸,石梁露出时,白鹤飞落在石梁上啄食,一片白色,因而名为“白鹤梁”。石梁上镌刻有石鱼14尾,题刻164段,共三万余字。石鱼凿刻年代不详,唐时已存,此后每当最枯水位时即露出水面,涪陵人历代有“石鱼现,主年丰”之说。题刻很多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如黄庭坚即留有“元符庚辰涪翁来”数字,横逸轩昂,极珍贵。故石梁又被誉为“水底碑林”。其中最早的水文题刻为宋开宝四年(971),中引“古记”云:“唐广德春二月岁次甲辰,江水退,石鱼出见,下去水四尺。”题刻以宋代最多,元、明、清各代次之,共记录了自唐广德二年(764)以来历代72个年份的枯水位置,石鱼出水状况和涪陵地区农业丰歉情形,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水文科学研究价值,故白鹤梁又被人们称作“古代水文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