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百戏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民间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形成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包括扛鼎、寻?、吞刀、吐火、跳丸、武术、音乐、舞蹈、滑稽表演等各种技艺。东汉张衡《西京赋》有详细记载。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对汉代以来百戏节目及发展经过也有记述。南北朝后,又称“散乐”。隋代,百戏复盛,唐宋时仍流行。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渐趋丰富,一般均专名呼之,百戏一词便很少出现。

又称“角抵戏”,是我国古代艺术表演、竞技、杂伎等多种类型活动的总称。始于先秦的“讲武之礼”,称“角抵”,发展于两汉,改称“百戏”。

“百戏”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即竞技类,杂伎类,乐舞类,口技类。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汉墓出土文物资料可知,“百戏”中属于体育或与体育有关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角力:即摔跤。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据载,这种比赛当时已有一定规则,但没有裁判。

武戏:属于武艺的较量和技击。包括徒手对抗;徒手与器械对抗;器械与器械对抗;化妆对打等内容。

叠案:是一种手倒立表演。分双手倒立和单手倒立。倒立可在地上,也可在案上或鼓上。倒立的木案或一案,或数案相叠。目前已知最多达12层。

履案:又叫“走索”或“高解之戏”。在高悬的独索上行走,并表演各种动作。有时索下还放有刃朝上的刀、剑,十分惊险。

燕濯:是一种跪式的鱼跃前滚翻表演。

此外,还有寻幢,冲狭,弄丸飞剑,七盘舞,鱼龙变幻等。“百戏”对收集民间技艺,发展各种竞技艺术都取到了巨大作用。

汉代对歌舞、杂技、幻术、武术艺术的统称。又称“大角抵”、“角抵之戏”。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安定,加上统治阶级对乐舞的爱好,如汉武帝刘彻,在宫中“设戏车,教驰逐; 饰文彩,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冲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使“百戏”发展达到最繁荣的时期。武帝不仅把 “百戏” 作为主要娱乐项目,而且还把演出 “百戏”,作为对外夸耀国家强盛的手段。元封三年 (前108年)、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分别在西京的未央宫与平乐观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演出,不仅京师“三百里内皆来观”,而且还吸引了西域外蕃及南洋诸国的“四方之宾”,也来京师观看。宣帝刘询也在平乐观举行过大角抵演出,时乌孙国遣使三百余人入汉迎娶汉公主联姻,为了招待来宾,宣帝 “亲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百戏起于秦汉曼延之戏,后乃有 ‘高解’、‘吞刀’、‘履火’、‘寻?’”等戏。“以角技为义,兼诸技而有之”,这种集各类节目于一台的大型演出,有如现代的综合文艺晚会,对繁荣 “百戏”,无疑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汉代统治阶级为了发展“百戏”,还一、指派乐府重视和搜集大量民间乐曲,并进行加工提高和演出; 二、在宫内专门设置俳优,集中优秀艺人,进行节目的加工和演出; 三、设立散乐专部,加强对乐舞、杂技的管辖;四、由国家经常举办一些盛大规模的 “百戏” 演出。东汉时,“百戏”仍十分活跃,“太予乐少府属官承革令,典黄门鼓吹百戏师二十七人”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照例在德阳殿举行朝会,宴赏百官和外臣。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民间每逢举行宴会,喜庆大事以及迎送宾客时,也都有“百戏” 演出。甚至办丧事时,也有 “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百 戏

古代体育、杂技、魔术、舞蹈和曲艺的综合表演形式。源自先秦的“讲武之礼”,汉代始有此名。入宋仍盛行不衰,主要项目有:上竿、?弄、跳索、索上担水、倒立、折腰、筋斗、踏跷、踢拳、相扑、击鞠、弄盏注、弄花钱、弄花鼓槌、弄花球儿、弄斗、踢瓶、踢缸、踢钟、打交棍、舞判官、斫刀蛮牌、过刀门、过圈子、踢笔墨、壁上睡、打硬、藏人、藏剑、吃针、吞剑、烧烟火、吐五色水、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弄熊、斗鸡、马术,以及鼓板小唱、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生、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和学像生等。宋廷为皇帝祝寿或招待外国使节举行大飨宴时,宣徽院按例召伎艺人入宫表演。演出者都披红巾、着彩服。市井百戏之人则常在街坊桥巷献艺。大都市内每逢元宵等节庆,这类演出自早至暮连续不断,乐声嘈杂十余里,有的节目“甚危险骇人”。

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南北朝后亦称“散乐”。包括扛鼎、寻?、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盛于汉武帝时,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具体描写。唐、宋时百戏甚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元宵等节日,“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录了汉以来百戏节目及其发展经过。元代以后,百戏内容更加丰富,且渐各有专名,百戏一词遂渐废。

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朝时百戏产生。汉代,民间的各种演出总称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武术等形式,其中“角抵”戏对后世戏曲影响较特殊,“东海黄公”的表演已有一定的故事性,是中国戏曲的胚胎。南北朝以后,“百戏”也称作“散乐”。隋、唐、北宋时,百戏很流行。元朝以后“百戏”被各种乐舞杂技的专名所取代。

古代流行于齐鲁的角力、举重等体育活动和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百戏的内容极为庞杂,沂南出土汉代墓画像石刻和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帛画中,其百戏图包括:乌获扛鼎(举重)、都卢寻?(爬竿,爬绳等)、燕濯(反复鱼跃)、胸突?锋(镖刀斧之类的硬气功)、跳丸、跳剑、走索、巨兽百寻(兽戏,即马戏之类)、漩僮程材(少年儿童的柔术表演)、百马同辔(驾车比赛)、?末之伎(顶竿)、弯弓西羌(射箭)、东海黄公(表演人跟虎斗的传说故事)等。在山东先后出土的几十处汉代墓画像石刻中均有百戏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