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盐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盐户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生产食盐的民户。汉代盐利,大抵为朝廷或贵族富豪所垄断。其后各朝,多征收盐税,如:北魏宣武帝时(5世纪初),于东郡盐池立监司收税;陈文帝天嘉二年(561),立煮海盐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设监院,令业盐及游民承办官盐生产,免其杂徭,称为亭户。后又有畦户。解州有解县、安邑两盐池,令民户垦地为畦,引池水灌之,水干则盐成。此民户即为畦户,垦盐之民为畦夫。宋仁宗天圣(1023―1031)以后,两池畦户总计有380户。又有灶户。煮海为盐之地为亭场,其民户为亭户,亦称灶户,户有盐丁,或称灶丁。又有锅户,为宋代盐户的一种。《宋史?食货志下四》:“故环海之湄,有亭户,有锅户,有正盐,有浮盐。正盐出于亭户,归之公上者也;浮盐出于锅户,鬻(yù育,卖)之商贩者也。正盐居其四,浮盐居其一。”又有铛户。《宋史?食货志下五》:“煮?(jiǎn减,碱块)为盐,曰并州永利监。……籍(登记成册)州民之有?者为铛户。”又有井户,指益、梓、夔、利各地(今四川省)煮井为盐的民户。亭户、畦户、灶户、锅户、铛户、逐渐通称盐户。如《宋史?食货志四下》云:“夫产盐固藉于盐户,鬻盐实赖于盐商,故盐户所当存恤,盐商所当优润。”盐户有专门户籍,官给本钱,以其所产盐为税课。历代盐户,往往受官府盘剥,豪强压迫,被迫逃亡。明代中叶,官府停给工本,而盐户负担依旧,疾苦尤其深重。清代保持盐籍,但盐丁盐税并入地亩征收。 中国古代制盐的民户。汉代时,食盐生产由官府或贵族豪强置备生产资料,招收被流放的人制盐。唐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定盐法,在产盐区设置盐院,派原业户和游民承办官盐,并免其杂徭,称为亭户。五代以后,制盐户还并称畦户、灶户、锅户、井户、铛户、盐户。自宋朝起,盐户或灶户渐成各种盐户的通称,是具有特殊户籍,承担产盐徭役的人户;由官府佥派罪犯和民户承充,给予卤地草荡和制盐工本,并将所产食盐作为税课征收。盐户壮丁,称为盐丁或灶丁,为产盐徭役和定额盐课的承担者。明朝中叶,官府停给工本,荡地等也多被豪强兼并,但盐户仍负担苦重徭役,又受盐商和封建把头剥削,大都被迫逃亡或自己制售私盐。清朝虽保持盐籍,但盐丁所负灶课已并入地方征收。近代盐户在福建又称为晒户,在浙江称为板户,在辽宁称为难户。中华民国统治时期盐户仍遭受沉重的封建压迫和剥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