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相声分类:【传统文化】 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甚至远达海外华人聚居地区。一般认为起源形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来。原以北京话来说,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方言相声。相声作品的基本结构是垫话、瓢把、正活、书底四部分。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基本表演方法和演员的基本功,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化装相声近年亦常出现。表演形式有单口(1人)、对口(2人)、群口(3人或3人以上)三种。对口相声最常见,以逗哏的为主,捧哏的为辅。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但忌讳庸俗下流;以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为主要内容,但不排斥歌颂新风尚新事物。过去相声演员基本上是男性,近年来女性演员渐多。有的男女搭档,有的两个都是女演员。被称为“女子相声”。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200多个。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夜行记》、《买猴》、《昨天》、《打电话》、《帽子工厂》、《五官争功》等。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和相声演员有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罗荣寿、常宝?、常宝霆、苏文茂、常宝华、郭启儒、马季、姜昆、侯耀文等。相声作品集和研究相声的理论著作,解放后也出版了不少。如《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谈相声的形式、结构、语言》(侯宝林著)、《我和相声》(侯宝林著)、《相声表演漫谈》(罗荣寿著)等。 通过审辨语声来测断人的性格品行、祸福贵贱等。《照胆经总论》云:“声者心之愿,五脏虚实之证,闻人之声而知其素。”《三国事典略》亦载:后魏末,有吴士善相声,其至北方,渤海王高澄使试之。吴士闻刘桃枝之声,曰:“当代贵王侯将相死于其手,然譬如鹰犬,为人所使耳。”闻赵道德之声,曰:“亦贵人也。”闻太原公高洋之声,曰:“当为人主。”闻高澄之声,不动。有人私下掐之,吴士便谎称高澄亦当为国王。高澄狂傲地说:“家奴犹当极贵,况吾身乎!”后来北齐诸王大臣赐死,多因刘桃枝攀附而致;高澄则被膳奴杀死,其兄高洋受禅,为北齐文宣王。古代相声,往往从“人禀五行之形,其声亦有五声之象”的观念出发,将察言辨声与人的形体五行特点结合起来考察,以人的形体五行属性与语声的五行特征相符者为富贵吉祥,相逆则为贫贱凶恶之相。 是以语言为表演手段深得各地听众喜爱的北方曲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秦时的俳优活动,汉代东方朔式的滑稽讽谏语言艺术以及古代的参军戏等。宋以后,一些瓦舍茶楼常有“滑稽含玩讽”的表演,戏曲表演中有插科打浑的对话,这些都给了相声以启示。明清以来,又有称为“象相”(摹声摹形)的“隔壁戏”和“说笑话”发展起来。由“象相”发展到现代的“说、学、逗、唱”兼备的艺术,这便是相声诞生、形成的大致过程。相声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从戏曲、独角戏、口技、说书、杂耍乃至街巷叫卖声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自身的表演手段。它发扬古代“滑稽玩讽”的传统,在幽默诙谐、貌似轻松的扯谈中寓有严肃的主题、庄重的内容。相声的表演方式,多为两人对说,一逗一捧,称对口相声;也有单口(颇似独角戏)、群话(三人以上合说)。相声吸引听众的特殊艺术手段叫“包袱儿”,设包袱,抖包袱之间,不仅要像说书那样扣人心弦,更着重在引人发笑,在逗笑中发挥其讽刺的功能。相声起初流行于北京、天津,现在遍及全国,在海外也受到欢迎,成为最有影响的曲艺品种。 曲艺曲种。大约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发源于北京。早期以北京方言演说为主,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等几种。单口相声由一人表演,以讲述笑话为主;对口相声由两人一问一答,又称“逗哏”与“捧哏”;群口相声又称“群活儿”,3人或3人以上表演,形式更为多样化。相声艺术经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为运用说、学、逗、唱多种表演手段,语言也突破了北京话范围,出现以一些地区方言演说的“方言相声”。如今相声由原来的茶馆等小天地走向大舞台,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普遍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的一种曲艺艺术。由民间说笑话,并吸收评书、莲花落等曲艺中的滑稽“说口”逐步形成,一般认为形成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演出形式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及多口(三人以上)三种,其中以对口最为流行。表演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以讽刺见长。要求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寓教于乐。传统节目有三百余段,近半个世纪以来,相声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杰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不仅整理加工演出了许多传世曲目,展示出炉火纯青的艺术风范,而且其相声理论研究成果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曲艺曲种。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用北京话讲说,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主要艺术手段是“说 (叙说笑话、打灯谜和绕口令等) 、学 (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语言与风貌等) 、逗 (互相抓哏逗笑) 、唱 (编唱引人发笑的各种戏曲唱词、曲调等) ” 。表演形式分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大多叙说笑话或幽默故事。对口相声由两位演员表演,分扮逗哏、捧哏,一问一答。群口相声由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以诙谐手段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增加了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现在各地也有用当地方言讲说的 “方言相声” 。 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具有喜剧风格的曲艺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辽宁,相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杂巴地”的相声表演,往往占有重要地位。五六个不等距离的撂地曲艺场占据杂巴地的中心地段。场子用长凳围成,场中置一小方凳和一高腿长方桌,艺人便在此表演,以维持生计。1949年后,相声艺术在辽宁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相声名家。 1959年以后,西藏各地的农奴为了迎接自己的新生,成立了许多业余宣传队,编排了许多反映时代生活的歌舞、音乐节目进行街头演出,同时也根据传统形式演出了不少新编的说唱节目。其中,拉萨市东城区宣传队的洛桑多吉先生借助藏语音韵的特点,在藏族传统“谐楷巴”(即“逗笑人”或“滑稽表演者”)表演韵律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内地北方相声的艺术特点,创作改编和表演了藏语相声《醉酒》、《遵守交通规则好》、《人民公社喜事多》等节目,很受城乡广大群众的欢迎。他还赋予折嘎新内容,以二胡、扬琴、六弦琴配以伴奏音乐,发展成新的演出形式。其中藏语相声《醉酒》、折嘎《桑白顿珠》在1960年和1964年举行的首届和第二届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荣获了创作和表演一等奖。洛桑多吉先生受到了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称赞。此后,拉萨和各地区专业文艺团体创演了许多颇受群众欢迎的藏语相声,有索朗次仁创作、土登与米玛表演的《治穷致富》、《歌舞的海洋》、《古城新貌》、《四不像》,山南地区文工团创演的《第一课》、《藏族民间谚语》,日喀则地区文工团创演的《文学的宝库》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