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相马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相马经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的相马术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孙阳(伯乐)撰。成书于公元前168年以前。该书总结了以往及当时相马家的经验以及作者自己在相马实践中的体会。介绍了关于马的外形学的知识和理论,揭示马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马体内外联系,阐述如何根据外形识别牲畜的优劣和选留种畜,指出相马中的一些关键。该书对后世相马术和良马培育颇有影响,奠定了我国相畜学的基础。 识马优劣著作。相马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注”引《相印书》曰:“相印法……本出汉世,有《相印》、《相笏经》,又有《鹰经》、《牛经》、《马经》。”《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著录《相马经》(或名《伯乐相马经》)1卷,未著录作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农家”类著录诸葛颖等撰《相马经》60卷,伯銮《相马经》1卷,两书实为一书。《说郛》收录徐咸《相马书》,记“相马法”10目:32相图,旋毛图,口齿图,32岁诀、宝金篇、宝金歌,王良百一歌,调养法,乘习法,牧放法。宋代有《周穆王相马经》3卷(周穆王乃伪托)。《宋史?艺文志》“五行”类另著录有《相马经》1卷,题云《管辂、李淳风法肖绎相马经》。 科技类著作。汉代无名氏撰。久佚。佚文收入《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关于马的外形学论著。以“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脊为将军欲得强,腹胁为城郭欲得张,四下为令欲得长”为马的标准外形,认为马的外形与马的内脏之间有某些联系。提出相马的步骤是一相马头,二相马眼,三相马鼻,四相马口,五相马齿,依次再相马脊、马蹄、马的毛色等,要求马的“头欲得高,峻如削成”、“睛欲得如悬铃”、“鼻孔欲得大”、“口中色欲得红白如火光”、“脊欲得平而广”、名胁要在十根以上,特别是提出根据马的乳齿、成齿的数目、形状和色泽来判断马的岁口的方法。科学地揭示了相马的关键在于“除三羸五驽”,“三羸”(三种弱马)是:大头小颈、弱脊大腹和小颈大蹄。“五驽”(五种劣马)是:大头缓耳、长颈不折、短上长下、大髂(腰骨)短名、浅(疑为胱)薄(毛疏而杂)。篇末附有治疗马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医方,如“治马中热方”、“治马汗?方”、“治马疥方”、“治马疫蹄方”、“马卒腹胀、眠卧欲死方”等。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