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知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知耻分类:【传统文化】 儒教伦理范畴。指个人的道德反省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羞恶感。中国古代以 “礼义廉耻” 为 “国之四维”,其中“耻” 就是 “知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 “羞耻感”。知耻则有所不为,不知耻则无所不为。孔子曾以 “行己有耻” 四字来说明士君子之行,意思就是: 士君子立身行事能知耻而有所不为。又说: “知耻近乎勇。” 据朱熹解释,“勇” 指 “勉力而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孟子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言人能以无耻为可耻,终身就不再有耻辱之累。孟子又将 “知耻” 称为 “羞恶之心”,并认为这是人皆有之的 “良知”。荀子也将 “知耻”作为修身的要则。后代儒家都以 “知耻”作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这就是传统士大夫所谓 “气节” 的主要内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又将“知耻” 这种个人的道德良心与国家荣辱联系起来了。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意指懂得耻辱。语出《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知耻,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民族美德之一,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所倡导。管子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指出:“四维不张,国事灭亡。”(《管子?牧民》)孔子把“知耻”与“好学”、“力行”同看作是获得“知、仁、勇”三种天下公认美德的阶梯,而视为“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之根本。且把“行己有耻”作为“士”的本质规定。“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孟子亦持此说,指出知耻是人的本性所在,不知耻就不能为人。他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他还说:“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左传》把匹夫之耻上升到国耻的高度,提出“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左传?昭公五年》),激励着后世许多爱国志士。明清之际,世衰道微,顾炎武从国耻的高度,对“知耻”作了突出的强调。他指出:“廉耻立人之大节”,“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做人就要“士贵有耻”。他深刻地鞭挞那些“机诈日深”、“廉耻道心”的“蝇营蚁附之流”,大声疾呼:“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日知录》卷一三《廉耻》)王夫之提出“知耻之功大”(《思问录》内篇),强调加强廉耻观教育,倡导“廉耻厉,行检修”(《黄书?大正第六》),“奖其廉耻”,“用其朝气”(《噩梦》)。到了近代,龚自珍、魏源又把知耻与振邦联系在一起,提出“知耻振邦”之主张。其一,龚、魏二人认为,西方殖民者对祖国的欺凌是最大的耻辱。龚自珍指出:“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故此,他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其二,龚、魏二人提出,兴国振邦,应“以教之耻为先”(《明良论》二)。魏源说:“《记》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昔帝王处蒙业久安之世,当涣汗大号之日,必?然以军令饰天下之人心,皇然以军食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五官强,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圣武记叙》)总之,中国古代“行己有耻”,“知耻振邦”的廉耻观,对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