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破阵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破阵乐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舞蹈。亦称“七德舞”、“神功破阵乐”。唐贞观七年(633),唐太宗李世民根据作战时军歌《秦王破阵乐曲》及军队阵容编制而成。舞者128人,头戴银饰盔甲,手持戟。全舞分为3大段,每段有4次变化。舞蹈队形左圆右方,前有战车,后有队伍,中间展开,两翼迂回,屈伸交错,以象戟战之形(见《旧唐书?音乐志》)。该舞具有浓厚战斗气息,气势雄壮。用大鼓伴奏,乐调采用龟兹乐。后改名为“七德舞”。唐高宗时(656)又改名为“神功破阵乐”,人数缩减为64人,成为宫廷祭祀的武舞。“破阵乐”同“庆善乐”、“上元乐”合称唐朝祭祀三大舞。 又名《七德舞》,是唐代坐部伎、立部伎中最著名的乐舞,也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歌舞大曲,原名《秦王破阵乐》。唐灭隋后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带兵平叛将刘武周,凯旋回朝时编制了《秦王破阵乐》,歌颂他为统一国家做出的贡献。贞观元年(627),李世民称帝并在宫中首演《秦王破阵乐》。633年,李世民亲绘《破阵乐图》,令太常丞吕才编制音乐。舞姿是“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表演时“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使观者“凛然震竦”。音乐也很有特色:“雷(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旧唐书?音乐志》)。《破阵乐》的表演形式较多,有120人的男子舞,有几百人的女子舞,还有十几人或4人表演的小型舞。唐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玄宗的《小破阵乐》,皆源出于此 。《破阵乐》不仅在中原地区流传,还传至吐蕃(今西藏),并随着大唐王朝的盛势威名远播海外,在当时的印度、日本等国,亦“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与兹久矣”(《大唐西域记》)。 中国古代著名宫廷乐舞。①创作于唐初。太宗李世民曾封为秦王,转战南北,建功立业,军中遂传《秦王破阵乐》之曲。李世民即位后,追忆战功,遂于贞观七年(633)制《破阵舞图》,命吕才率乐工一百二十人演习,由魏征、褚亮、虞世南等重臣制歌词,边舞边唱。舞曲有三段,后增为六段,每段又分为四节,共演奏五十二遍。舞者皆披甲执戟,排成战阵,左圆右方,交错屈伸。伴奏者又擂起大鼓,“声闻百里”,歌者则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场面极为壮观,多用于宴乐。其后,李世民又将其曲配上钟、磬等乐器,用于郊祀雅乐,称为“七德舞”。为缩小规模,由原来的演奏五十二遍,减少为象征性的两遍。高宗即位后,于永徽年间 (650―655) 将其更名为 《神功破阵乐》,不久,曾禁用其乐。后经臣下劝说,才于仪凤三年(678)将其恢复,并增加了箫、笛、歌鼓等伴奏乐器。用于“雅乐”之武舞时,还加上宫悬乐合奏。武则天执政,再次禁演其乐,“七德舞”遂不传。唐玄宗即位后,复制 《小破阵乐》,改由坐部伎演奏。所用曲调为龟兹乐,舞者四人,亦饰以龟兹服装。立部伎仍演奏旧传之《神功破阵乐》。到文宗时,又将该乐曲用之于献俘之鼓乐,由铙吹部奏之。乐工执笛、箫、笳、遇篥、铙、鼓等乐器,骑马列阵,另有歌者二十四人,列队高歌。其词曰: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鼓吹齐奏,亦很壮观。除铙吹部外,唐代羽葆部所奏十八曲中,亦有 “七德” 曲及 “破阵乐” 曲二种。又因唐玄宗最喜爱羯鼓,故而羯鼓曲中,亦有 《破阵乐》一种,用太簇商调演奏。②唐代张文收所造“燕乐四部”之一,为 《破阵乐》,“舞四人,绯绫袍,锦衿襟,绯绫裤”。所用乐曲,为清乐法曲。所用乐器, 则有玉磬、方响、 筝、筑、卧箜篌, 大、小箜篌,大、小琵琶,大、小五弦,大、小笙,大、小遇篥,箫、长笛、短笛、铜钹、毛员鼓、连?鼓、桴鼓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