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碉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碉房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在西藏、四川、青海藏族地区流行。实是战时作碉堡用的建筑物。呈方形,用石块或砖砌成,平顶,墙厚三、四尺,以木作柱。房梁、房柱饰以彩绘,向阳有玻璃窗,四周有箭窗。一般为三层,上两层住人,底层饲养牲畜、堆放杂物。最高层有佛堂。屋顶作晒台。如果是院落,四周建房,房与房间有走廊相通,中间为天井。此种建筑源于宫、庙,如北京箭楼就是一种碉房,又如西藏布达拉宫,其形也似碉房等,后来演化为民居建筑。 我国西藏、青海等地的一种住宅式样,因外观近似碉堡,故称“碉房”。一般碉房二至三层,底层为畜圈,上层住人,外观一大间,内套两小间。房屋较低,房内只一根立柱,当地人又称这种房屋为“一把伞”式。房屋为土、石砌筑,外墙上窄下宽,朝南的卧室开有大窗,厕所在楼上,向外出挑。大碉房四至五层,内有一小天井,以增加采光。碉房外墙不加涂料,材料本色使整座住宅看上去朴素粗犷,具有西部高原地区的风格。 藏族民间建筑。过去是富贵阶层居住的楼房。一般三至五层。楼房间隔为木结构,楼顶设有阳台、花园。高层住人,底层多为库房。用石块砌墙,以方木铺排做椽和柱,楼层铺木板,向阳处安装落地玻璃窗。以彩绘、雕刻、装饰华丽见长,门窗、柱头、梁上、墙壁都雕镂彩绘有吉祥图案。民主改革以来,城市居民建造的民居碉房越来越多,尤其是拉萨和日喀则地区,变化更为引人注目。 藏族传统民居形式。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由于社会地位及经济条件不同,碉房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旧时拉萨一带较为典型的碉房是三层的小楼,用石头垒砌。房前设有供行走的外廊。碉房的一二层多为客房和起居室,在三层最好的房间设立佛堂,其它房间做为库房等。乡间的碉房多依山而建,为晒粮方便,第三层的平面面积比第二层的要小一些,除外廊外,在房间的一侧留有晾坝。山地碉房为解决地形限制,常采用附岩、掉层、悬挑等建筑方法来扩大室内空间。大贵族和官家碉房,还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建有敞廊,起实用和装饰作用。碉房在藏区的建筑历史已很悠久。 西藏农区的民居多为四方形平顶碉堡式房屋。贫寒人家多为一层,富裕人家有两三层、三四层的,贵族及官宦人家的民居则更高且更气派。 寺庙建筑(郭阿利摄) 贵族旧居(郭阿利摄) 农区民居的碉堡式房屋的建筑注重地基的坚固和房屋的结实耐用。先在挖成的地基沟壕里投入大量的石料,然后人们排成长队各自抱着石头往下砸,边砸边唱打地基歌。打好地基以后开始砌墙,砌墙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如卫藏地区石料资源丰富,城镇民居大都为石木混凝土结构,设有小门大窗,且坐北朝南,所以冬暖夏凉、亮堂。后藏日喀则等地缺少石料,但土质坚硬,所以当地人习惯用土坯砌墙。在卫藏农村还习惯在墙壁上涂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抹泥巴时不用任何其他工具,直接用手抹,抹时十指展开,双手从里往外抹,自然地抹出弧形纹,再往上面刷一层白灰,既漂亮又美观,还能使雨水及时流走,对墙壁能起到保护作用。村落中的白色民居犹如天上撒落的星星,在蓝天白云下,尤其在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拉萨民居(郭阿利摄) 藏族民居中的楼房以两层的居多,中间留有宽敞明亮的天井。一楼为畜圈和草房,楼上为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若房屋是三层或三层以上,佛堂一定会设在最高一层。楼内分别设有晒台、伙房、卧室、库房,厕所一般设在东南角上。通常在楼内采光最好的位置设有阳台,里面是客厅兼卧室,客厅的一侧还设有宽敞明亮又安静的卧室,那是家中老人休息的地方。如家中人多房屋窄小时,便沿客厅北墙摆藏柜,柜上设有佛龛,屋中央摆有藏桌,靠窗户摆有卡垫,白天为坐席,到晚上则是床榻。 藏族人家最有特色的房间是伙房。伙房既是烧茶做饭的地方,也是家人喝茶吃饭的地方,也就是起居室。一般人家都习惯于一家人早晚围坐在炉灶边烤火、喝茶、吃饭、聊天,商量家中大小事情。因此,伙房的面积宽敞,是所有房间中装饰得最漂亮的地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