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碑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建筑物。碑最早出现在宫、庙前,用观日影、计时或拴牲口用。后为追述功德,出现“墓碑”,由此又演化有纪念碑或志碑等。初有木柱、长石两种碑,后皆以石料为碑。且伊始较粗糙,越到后来越精致。按其雕形分:碑首尖者称圭首碑,碑首圆者称晕首碑,碑底有螭龟者称螭首龟趺碑,如龟趺部似龙非龙者称谛?。碑起源于战国时贵族殡葬,墓穴深,需要用辘轳系绳缓放于穴,而装辘轳的木柱或大石即称“碑”。自汉至清刻碑日盛,直到现在仍有修建纪念碑的风俗。 本为古代宫室庭院中所树以识日影之竖石。《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 “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又祖庙庭院亦树碑,中凿有孔,以系牲备祭。《礼记?祭义》: “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孔颖达疏引王肃说,以丽为“以?贯碑中。”墓地之碑,始以木制成,立于穴之四角,中穿空,安置辘轳以系绋。听鼓声而缓缓纵绋下棺。因其形状及穿孔系索之功如庙碑,故亦名之曰碑。《礼记?丧大记》:“凡封,用?,去碑负引。”郑玄注: “凡柩车及圹,说(脱)载除饰而属绋于柩之缄,又树碑于圹之前后,以绋绕碑间之鹿卢,挽棺而下之。”天子之碑有四,称为丰碑。丰是大的意思。谓斫大木为之,椁前后及两旁共置四碑。前后之碑各安二辘轳,两旁安一,共六, 以系天子棺之六绋。《礼记?檀公下》:“公室视丰碑。”郑玄注曰:“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 于间为鹿卢, 下棺以?绕,天子??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诸侯之碑二,又称为桓楹。桓本为古代亭邮之所立标柱,楹为室宫前廊大柱,诸侯墓圹椁前后各立二大柱。两两相合以置辘轳如丰碑。虽形有异而功用同,故亦谓之碑。不言丰者以其小,两柱始有一碑之用也。《檀弓下》: “三家视桓盈。”郑注曰: “诸侯下,天子也。斫之形如大楹耳。”四植谓之桓,诸侯四?二碑,碑如桓也。孔颖达疏曰:“以言视桓楹,不云碑,知不似碑形,故云如大楹耳,通而言之亦谓之碑也。故《丧大记》云诸侯大夫二碑是也。大夫虽亦二碑,但较之诸侯,其柱又略为小,士庶无碑。秦汉而下,碑之制渐异于三代。汉时之碑,多以石代木,并记死者功德,初随棺而埋之,后以树于墓道入口,称为神道碑。刘熙《释名?释典艺》云:“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今时所见汉代古碑,其往往有穿孔者,即为葬时贯索下棺之遗迹。其时用碑者,亦已不限于王侯公卿,凡人皆得用之。至童幼殇子,皆可有碑。自汉以下,树碑之目的,已不是为下棺之用;而以显扬功烈为要务。《水经??水注》云:“夫封表有德,碑者颂有功。”唐宋之时,碑体渐趋高大壮伟,而碑雕碑饰,亦极尽巧艺宏丽。唐乾陵高宗述圣记碑,碑座方丈,碑身达二丈余,刻八千余字。宋时公侯之碑,底座有龟形雕饰,碑首刻为虬龙。至此,丰碑巨碣,往往而在。亦不尽以墓圹为限。 汉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碑之得名,始于周代。其义有三,一、宫之中庭测日影之石。二、庙前用以拴牲口之石。三、墓?四周为下棺所立形如碑状的大木。《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郑玄注:“宫中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古时碑无文字(秦以前有字的刻石谓“碣”)。近人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云:“碑:用以刻辞,果始自何时?曰,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际。观宋以来之所著录者可知矣。汉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晕者,乃墓碑施鹿卢之遗制,起初盖因墓所引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纪事于其上,其后相习成风,碑遂为刻辞而设。”碑的正面谓“阳”,刻碑文;碑的反面谓阴,刻题名;碑首称“额”,题标题用;碑座称“跌”,有龟趺、方趺等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