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碣石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碣石山分类:【传统文化】 古山名。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汉元封元年(前110),秦始皇、汉武帝各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汉末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东征乌桓,亦“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作《碣石篇》(即《步出夏门行》)名于世。其所在地众说纷纭,主要有二说。《汉书?武帝纪》注引文颖说,谓在临榆,为后世主昌黎说之本。今河北昌黎县城北有碣石山,山顶巨石如柱,故名。环山有“碣石观海”等10景。一说在山海关外辽宁省绶中县海滨。近年考古发现6处秦、汉大型宫殿遗址,遗址范围14平方公里,旁距海岸线40米处有一组暴露海面的自然礁石,类似人形巨大礁石碣然直立波涛中,为民间传说之“姜女坟”,即古碣石。 位于秦皇岛市西南50公里处,跨昌黎、抚宁、卢龙三县境,为燕山山脉伸向东南沿海的余脉。主峰仙台顶,海拔690余米,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其山顶为两座南北并峙的峰峦,远望如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然而立,故此得名。碣石山古为名山佳境,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慕名登临览胜,并题词作赋,刻石记游。秦始皇东巡碣石,在碣石门刻下《碣石铭》;汉武帝登碣石山观海,主峰仙台顶得名“汉武台”;魏王曹操东征经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碣石篇》;唐太宗至此“次汉武台,刻石纪功”。宋至清许多著名诗人、学者皆登山观览,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和石刻。碣石山峰峦起伏,如屏似障,奇洞异石,景色壮美。山上有“碣石观海”、“天柱凌云”、“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凤翥祥峦”、“霞晖翠堵”、“仙影沧浪”等十景,此外还有韩公祠和众多摩崖石刻。其东南15公里的昌黎海岸长达48.1公里,沙质海滩长26.8公里,沙丘两侧槐柳成林,葱绿荫浓,是开辟海滨浴场和避暑疗养的理想之地。 位于县城北,南距渤海15公里。为燕山余脉,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为环渤海近岸最高峰。有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仙影沧浪等十景。据记载,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5年东巡至此,留下碣石刻石。此刻石久已不存,现立于秦皇岛秦皇求仙入海处者,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重刻。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亦曾临此。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来此登览,作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所谓“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即言此事。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645)至此,赋《春日观沧海》诗。近代李大钊游山后“惊为天外桃园”,作有《五峰游记》、《游碣石山杂记》。登山顶可观渤海、长城、北戴河之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