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礼部

分类:【传统文化】

官署名。东汉尚书有吏曹,兼掌斋祀,为后代礼部职务之一。魏、晋、南北朝尚书有祠部及仪曹,主祭祀、礼仪等。北周有礼部而不言职事。隋代置礼部,为六部之一。属尚书省,掌礼仪、祭享、学校贡举等职,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长官为礼部尚书。隋初,各曹置侍郎一人为主官,员外郎一人为副。炀帝大业三年(607),以礼部侍郎为本部次官,各曹主官改称郎,次官为承务郎。唐代承隋制,设尚书,侍郎各一人;仍统四曹。各曹以郎中一人为主官,员外郎一人副之。历代大体相承。清末改礼部为典礼院。

官署名。隋唐以后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考试及接待四方宾客之事。礼部作为官署,源于西汉时尚书的客曹。汉成帝时,尚书分曹有客曹尚书,主管外国夷狄之事。东汉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和北主客曹。三国魏时置客曹尚书及殿中、南主客、祠部、仪曹郎。东晋始置祠部尚书。南朝宋时,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二曹郎。北魏始有礼部,其制不详、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后建六官府,改隶春官府。北周沿置。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礼部为司宗,大司礼为礼部。以礼部下大夫为长官,辖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治礼、司谒等官属。掌内外九族之差及玉器衣服之令,法门道士之法。隋朝始为六部之一,隶尚书省,长官为礼部尚书。辖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朝沿置,设尚书、侍郎各1个。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之长。唐代曾改礼部为司礼、春官。其职掌除祭祀、接待宾客外,主持科举考试是其重要职责。科举考试本由吏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至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员外郎地位较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此后遂为定制。宋初置礼仪院,设判院1人,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充任,礼部职权大都归其掌管。礼部只设判部事1人或2人,掌管科举等事。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始恢复礼部职权,掌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元代礼部职掌与所辖机构设置均与前代不同。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以吏、户、礼为左三部,至元元年(1264年)分置礼部,十三年定制,礼部自成一部。设尚书3员,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辖侍仪司、拱卫直都指挥使司、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铸印局、白纸坊等机构,明、清时礼部为独立机构。明代礼部设尚书1人,左、右侍郎各1人,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所属尚有铸印局、教坊司等。清沿明制,初以贝勒领部务,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年)改为尚书、侍郎、郎中等。设尚书满、汉各1人,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所辖四清吏司同明制。清末废礼部,改设典礼院。明、清时礼部尚书俗称“大宗伯”、“宗伯”,左、右侍郎俗称“少宗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1: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