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民俗文化发展及演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社会民俗文化发展及演变

分类:【中国民俗】

在原始社会直至唐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福建地区的社会民俗文化也曾走过灿烂辉煌的历程。数万年来,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在艰难的生活之旅中创造了许多追求生存、祈延生命和敬仰神灵的生活习俗。在历史长河的些许遗珠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们耀眼的光芒。史前时期土著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是闽文化形成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原始先民已经存在原始宗教信仰和各种相关的习俗。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闽侯昙石山新石器遗址曾发现一些原始人的头盖骨存在着拔牙遗迹,从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材料来看,这种拔牙习俗可能与当时人类的某些原始宗教意识有关。在昙石山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件类似于圆底塔形状的陶器。有人认为这件陶器可能是当时人类使用的灯盏,然而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相当原始低下,从何而来这类需要油料点燃的奢侈品呢?从各方面的情况分析,这件陶器应是当时原始人的某种原始宗教的祭祀器,属于原始民俗器具。在平潭壳丘头新石器遗址中,曾发现为数不少的类似于男性生殖器的陶器具,有的维妙维肖,几乎是原物的再塑。由于出土数量较多,有人认为应是一些陶器的支脚。实际上这些器物应是当时人类祖先崇拜的原始崇拜物―――陶祖。至于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址墓葬中普遍存在的各种葬式、葬向和陪葬品等,则显示当时各地已经流传许多相关的埋葬习俗。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原始文化习俗已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

商周时期是古闽文化的形成期。这一时期闽文化和相关习俗的内涵更加丰富。闽侯黄土仑等遗址出土的许多遗物和遗迹,显示当时人类已经有了各种祭祀及动物殉葬等习俗。海内外闻名的福建武夷山船棺,是商周时期土著闽人迷信上天神灵和原始宗教崇拜的最好的民俗文物展示。这些土著闽人事死如事生,将死者的尸柩制成他们生前在闽江溪流赖以生存的舟船模样,以便让灵魂在冥冥中继续操舟作业。迄今在武夷山地区发现的几具船棺,都是头尾相翘,俨然一艘舟船,其外表形象的民俗内涵,让人们可以得到直观的认同感。以武夷山崖棺葬为代表的葬俗,充分反映了古闽人崇拜上天神灵、相信灵魂不灭和原始的生死观念。南安、建瓯等地出土的编钟、铃等青铜器,也可能与人们的原始祭祀有关。至于华安仙字潭摩崖所显示的象形表意图形石刻,亦应与当时社会的征战祭祀等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秦汉时期,以闽越文化为代表的先进土著文化,在早期的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闽越文化已较成熟,具有百越文化诸多优秀的内涵。如丰富多彩的陶器、青铜器和建筑装饰艺术,山居水处和舟船使用诸习俗,宗教信仰和祖先宗庙祭祀、埋葬习俗,蛇图腾崇拜以及越巫的存在等等,都显示了闽越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秦汉时期闽越人崇拜蛇图腾的习俗已经见于古籍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著名的析闽之义为“东南越,蛇种”之说,至今为止在中外民俗学界仍然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武夷山市的汉城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铜铎和封泥等文物的花纹或文字中,有的如蛇形图案或字形,反映了当时闽越人崇拜蛇神的某些历史事实。这一时期汉越文化、闽越和其他诸越之间的交流及相互融合的现象开始出现,尤其在汉武帝平定闽越前后的历史时期内,汉越文化的交流现象日趋频繁。闽越灭国之后,汉文化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古闽大地,福建社会文化习俗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变化的阶段。

三国魏晋南朝时期,北方汉人开始大批入闽,《晋书?地理志》有“闽越遐阻,避在一隅,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新萃止”之说。经过长期的交融,中原传统文化习俗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闽越文化习俗则日渐衰微。迄今为止,福建地区已发现魏晋南朝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数量达千座以上。从墓葬的分布情况看,闽北、闽中地区是这一时期中原士族地主等阶层入闽的主要居住地。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有所谓入闽八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之说,此亦即“中原八姓,衣冠南渡”说法之始。从有关文献、方志和族谱等记载和现代文物考古发现的资料表明,永嘉年间前后入闽的中原人士在当时确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形成了潮流,因此后人常以此为中原汉人入闽的重要标志。至今在福建民间各地还可见到“颖川衍派”、“光州衍派”等族谱和碑记文字。中原人民的大量入闽和随之而来的先进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考古发现的一些文物看,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物中比较多地发现谷仓、猪圈、鸡舍、鱼塘和阁楼、人物等陶器模型,这些陪葬品不但反映了当时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同时也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埋葬习俗完全相同,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原地区相关习俗对福建社会的影响。此时,福建各地墓葬出土的各种陪葬器物,已经较多出现中原佛教文化的痕迹。各种墓砖、瓷器等器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莲花等图案,显示佛、道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深入民间。

唐宋元明清时期,福建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教育发达,科举渐兴,佛教兴盛,海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形成规模,社会文化发展迅速。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影响巨大,开一代闽学之风。宋代福建进士人数居全国之首,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明清两代,教育制度更加成熟,学风鼎盛,各种大小书院、学堂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一些官办学堂,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福建社会民俗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原传统文化的长期灌输下,这一时期福建各地已经完全传承中原文化的各种传统习俗,如岁时节日和各种人生礼俗等,据《三山志》等古籍记载,几乎与中原各地毫无差异。在埋葬习俗方面,以福州怀安等地发现的唐代墓表石雕石翁仲及石马、石羊等遗物为代表的墓表陪葬文物,反映当时崇尚社会等级和厚葬的风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一批精美陶俑,其中有镇墓兽、伏听俑、槁里老人俑、鬼怪俑等,是当时社会崇尚迷信、相信鬼魂等习俗的真实反映。闽北尤溪等地唐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四灵壁画和祭祀场面等壁画,也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唐宋以来,福建各地的厌胜辟邪迷信习俗也很流行。1958年在南平大桥出土的一批铜铸麒麟等埋藏文物和在此前后各地墓葬所发现的铁牛、铁猪等文物,反映了当时民间厌胜辟邪迷信风气的蔓延。至于各地广泛可见的石狮、厝猫等物,更是民间流传悠久的辟邪物。而各地普遍在街衢路口等处树立“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等石碑,是民间推崇风水和辟邪迷信的另一物证。唐宋以来,福建各地还建造数量众多的石塔等建筑物。一般说来,在古代佛、道迷信盛行的年代,民间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石塔等建筑物,都应具有宗教风水迷信的内涵,或有镇妖辟邪等功能。以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为例,这两座建于宋代的古老石塔,不但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也充满了佛教文化内涵。泉州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仁寿塔)高45.066米,全部以花岗岩块为材料,为仿木结构平面八角五层楼阁式的佛教建筑物。东、西塔每一层都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共计160尊,此外,在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刻40方,如人天乘、菩萨乘、佛乘和佛本生、佛本行故事等等,展示了佛教发展的概况和佛教的义理规制,可以说是一个佛国的缩影。

又如建于明代的福清瑞云塔,除了石塔本身诸多雕刻所显示的佛教文化内涵外,很明显的还具有风水迷信的功用。福建各地的石桥建筑不但数量多、规模大,同时建造精致,许多装饰和图案基本上都与宗教迷信或风水直接有关。如一些桥梁上的附属建筑像小塔、石狮等等,分别具有镇风浪和辟邪等功用。这些图物无不显示了福建民间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

福州五代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和镇墓兽

泉州宋代东、西塔

在传承中原文化习俗的基础上,此时各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也开始流传,如饮茶习俗和各种民间神碉崇拜等。唐宋以来,福建的茶文化影响巨大,斗茶、饮茶等习俗都颇具闽俗特色。唐宋以后大量出现的茶壶、茶具等物,反映了福建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以宋代建阳水吉窑烧造的黑釉盏和明代德化窑烧造的乳白瓷为代表的著名茶具,不但在海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当时社会已经形成崇尚饮茶的习俗。在民间宗教方面,除了传统的佛、道之外,一些外来宗教如印度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及其相关习俗在当地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各种民间神碉信仰比较活跃,尤其是宋元前后的民间造神运动,造就了诸如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等一批不同凡响的神碉,这些神碉崇拜,至今在福建民间仍有影响。除此之外,个别早期的闽越文化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得到流传。著名的崇蛇习俗,唐宋以来在福建许多地方和?民之中依然得以流传,如福州闽越王庙、漳州蛇王庙的有关崇蛇活动等。南平樟湖坂和连江品石岩的崇蛇活动,则延续至今,影响久远。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日益昌盛,福建民间风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变革时期。除了一些古老而有生命力的传统习俗在民间得以继续流传外,其余更多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赋予新的内涵。一些落后过时的旧习俗,则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摒弃。在衣食住行方面,各地城镇乃至乡村的此类风俗变化尤为突出。如民国时期人们已经摒弃诸如男人蓄发梳辫、女人缠足等陈旧习俗而开始逐渐追崇改良和现代文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田县志》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为证:“近来车路纵横,交通便利,商旅云集,流寓日增。阔绰之流,衣则绸缎纱罗,奇装异饰;食则菜馆林立,珍错杂陈;住则洋式楼房,辉煌壮丽。变俭朴为奢侈,不胜今昔之感焉。”在传统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等方面,许多习俗的变化也是相当显著的,一些旧时的传统习俗如冠礼、乡饮礼及上巳节等,都已经逐渐淡化乃至消失。至于婚姻习俗的变革,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广大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和举行新式文明婚礼等活动,这在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礼制桎梏之后出现的新风俗、新风尚,应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对于一些落后有害的陋俗如停柩不葬和跳神、淫祀、赌博等活动,明清两代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就曾经大声疾呼乃至予以强行制止,民国时期此类陋俗同样得到社会许多人的唾弃。如上引的民国《古田县志》载,当时的古田县长就曾经下令警察局对民间停柩不葬等陋俗予以“强制清葬,恶习重革矣”。当然,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和保守的思想以及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必然会对各种新风俗、新风尚横加阻挠,于是改良与守旧、传统与革新的斗争就势必激烈交锋而长期进行下去。如《古田县志》在抨击陋俗、赞颂新风俗的同时又说:“乡僻男女尚有旧装,实昧时务,而城市妇女熨发露臂,又太时髦,望当局亟再纠正之。”这种说法如今说来虽会引人发笑,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新旧风俗和思想观念斗争嬗变的历史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民间习俗也随着出现剧烈的变革。除了一些传统的岁时年节和人生礼仪习俗外,不少掺杂封建迷信色彩的旧俗陋俗如跳神、打童、算命等活动受到禁止,民间的鬼神祭祀等活动也逐渐淡化。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新时代的新风尚逐渐取而代之。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极左思潮外,长期以来,提倡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和精神文明一直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样良好的社会氛围中,福建民间习俗开始出现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如每年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以及教师节、国庆节等现代节日的各种欢庆活动已经形成新的习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拥军爱民、助人为乐以及婚姻自主、文明婚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计划生育、厚养薄葬等社会新风尚已经在各地城乡广泛流传。在农业生产方面,科学种田取代了传统的生产作业,早期的祈雨等习俗早已被人遗弃,而代之以天气预报指导生产。渔民在海上航行大多有了卫星导航装置,顺风顺水减少了许多风险。至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富裕也发生不少变化。节假日休闲期间,人们往往外出参观旅游或参加各种健身活动。至于亲朋好友相聚酒楼茶馆以及电话拜年、鲜花馈送、生日派对、卡拉OK、茶会舞会等新时尚更是广泛流行于各地民间。另一方面,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各地传统的宗教信仰活动得到法律的保护,一些相关的祭祀庆典等习俗得以继续流传。但在少数地方,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趁机死灰复燃,社会上的一些陈规陋习和奢侈浪费等现象也有蔓延之势,这些还需要“当局亟再纠正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