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社学分类:【文化精萃】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浩、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和初级文教机构。创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农闲时令子弟入学,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同时也择通晓经书者为经师,施行教化,教习《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承元制,在地方仍普遍设立社学,以教化为主旨,兼有小学性质。民间15岁以下幼童可入学就读,以《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课本,教习冠、婚、丧、祭之礼以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各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鸦片战争时,广东人民曾利用社学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地方组织。 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有官立、私立多种形式,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颁令各路劝农立社,规定“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择年高晓农事者立为社长……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新元史?食货志》)以《孝经》、《论语》、《孟子》等为教学内容。明承元制,于洪武八年(1375年)下令广为设置,以1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除传统小学所科的《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四书》外,还把《御制大诰》和律令列入教学内容,特别强调讲习冠婚丧祭之礼,使学童自幼懂得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曾沿袭明制,一度设立社学,明令“每乡置社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补充社师,免其差役,量给廪饩养赡”。(《钦定学政全书》卷六十四)不久,社学被义学所取代。 元代以后的地方学校。元代规定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选聘教师,教子弟读书,教材是《考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的府、州、县也均立社学,教育15岁以下儿童,内容还包括政府法令及婚俗礼节等。清代袭明制,府、州、县、乡及较大村庄均设社学。社学实为封建时代普及教育的初级学校。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各府、州、县皆立社学,教育十五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令律及冠、婚、丧、祭等礼节。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任。清代中末期社学渐被私塾、义塾取代。 乡社规定立社学、设教读(即教师)以训童蒙。社学类似现在的义务教育。清代规定,各州、县于大乡镇各置社学,凡近乡子弟,12岁以上,20岁以下皆可入学。凡入学者可免差役,社学已成公办,类似公立高等小学堂。幼童入私塾还属民办。 私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