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鬼崇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神鬼崇拜分类:【中国民俗】 在贵州,对神的崇拜多表现为对龙、傩戏诸神以及其他神的崇拜。其中龙崇拜是贵州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宗教现象,其仪式有苗族的祭龙、布依族的请龙等。祭龙,苗语称“支央”,是各地苗族为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而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时间多在农历二月初二。是时,由一家主祭(按苗族习惯,全寨轮流由一两家负责酒菜,费用大家平摊),负责祭龙所需的有一头小猪和三五只鸡。每户派一代表参加,通常是男性家长。祭龙期间停止劳动三天,以免挖坏龙门或龙头,给全寨农业生产带来灾难。祭完龙后,大家分吃祭品,仪式即告结束。苗族除了祭龙以外,还有招龙仪式,主要盛行于黔东南一带。其过程是:准备水牛一头、羊一只、鹅一只、白公鸡一只和芦笙、锣鼓、鞭炮、香纸等。待巫师向全村人宣布要爬行的山峰和行走路线,便把爬山人分成若干组(凡十四岁以上的男性都参加),各自带着芦笙、锣鼓、鞭炮和各种祭礼,向其所分山峰进发。攀爬主峰的由鼓主(吃牯脏时选的)和巫师率领,牵引水牛、羊、鹅和白公鸡(用以祭山神戛袷),此外还有酒、糯米饭和芦笙、锣鼓等物,要求辰日晚上到达主峰。在峰顶上,大家席地而坐。至凌晨时,便开始摆供物,牵牛面朝东方,牛背上挂六色绸缎,小三角旗六至八面,牛颈上挂一串响铃。一切安排就绪,巫师念《招龙词》,随去的人击鼓吹笙、燃放鞭 炮,其他山峰的人闻声,也一齐响应。巫师念罢,手抓一把白米,向东南西北各方抛撒。之后,巫师从山峰上牵一棉线,同时念《招龙词》三遍,击鼓敲锣三响,便牵引象征龙神的水牛、羊和鹅下山。此时,各个山峰的人也都从山上抓一把土带回村边的祭龙坪。在祭龙坪上,各家各户以酒淋牛头和牛鼻,以之绕祭龙坪一周,然后把牛牵到鼓主家门前,由鼓主家人来接受巫师祝词,并喝所敬之牛角酒。待把牛牵回祭龙坪时,各家主妇以自织的新布一匹铺于祭龙坪上,并隔一尺撒一把米。巫师边念《祭龙词》,边牵牛踏各家所铺新布,念完后,向众高呼:“龙到家家来,脚踩家家布,家家都发财,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是不是这样?”众人齐声答:“是这样!”又问:“龙走到各家,龙进到各户,到了没有?”又齐答:“到啦!”牛牵走后,各家主妇小心翼翼地收拾所铺新布和布上的米,拿回家去放在箱子里,等三至十三天后,才拿来煮吃。这样合家便得到龙的护佑,健康长寿。布依族请龙与苗族招龙性质是一致的,但它是在新居落成庆典之日举行。举行时,先在堂屋中摆上丰盛酒席,并置一簸箕于头柱下,内放一升子,装满稻谷和大豆,用现钞(双数)或硬币“押”升口,旁置窖酒、猪头和猪肉吊。此外还有两大碗米,上面均插有纸马。布摩坐在板凳上,拿着主人一件上衣唱诵《请龙经》。诵毕,主人献上两个鸡蛋,由布摩亲自拿着锄头在头柱下挖一坑,把蛋埋于头柱下。据说,这个埋在地下象征金子的蛋黄、象征银子的蛋白、象征仓库和金银柜的蛋壳,永远不能掘出,倘若有猫狗刨掘头柱下的土,主人要当场打死,并请布摩来家驱邪。 黔东、黔北一带土家、仡佬等民族中信奉的傩公傩母 (刘振国 摄) 对傩戏诸神的崇拜,多半是在各民族开展傩祭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这种神的数量非常多,且各司其职。祭祀时,大家先于屋中设祭坛,坛上置傩公傩母神像,坛下供以猪、羊、鸡、鱼、酒、米粑等物品。然后由有关神职人员戴上面具,表演一番,以示神的出现。仪式结束,巫师收拾用品及主人家酬谢之礼物返回。主人家遣人伴送至村外。以后,除非再举行傩祭,平时人们不再祭祀这些神。 贵州各族人民对其他神的崇拜,还有许多。苗族有天神(雷公)崇拜和各种保护神的崇拜,布依族有护寨神崇拜和祖师崇拜,侗族有寨神崇拜、婚育神崇拜和历史人物神崇拜,水族有保家神崇拜和主持正义神崇拜,仡佬族有阳沟神崇拜和财神崇拜,汉族有讼神崇拜和财神崇拜,等等。崇拜方式,各民族也不一样。 苗族对天神祭祀是以一头水牛、十九杯酒、十九份祭肉,外加一只鸡、一只鸭、三份牛肉和三杯酒为礼。祭祀时,巫师一边念巫词,一边呼唤天神和差鬼来领受祭礼。对其他保护神的祭祀要视其神的作用而定。如果是对专事护佑的神,祭供时,就要在门前立一棵三丈长并带枝叶的小树或一把竹子,剪些白纸人和纸飘带挂在上面,树下摆一小长方桌,桌上放五杯酒和一升米,并插上一炷香。巫师左手拿只白公鸡,右手抓米向前抛撒,嘴里不停地呼唤神的名字,要他们来受祭和给予保佑。念毕,杀白公鸡洒血于小树示祭。如果是对驱魔逐怪的保护神,则用一只大红公鸡,剪三个红纸人,摆三杯酒和一副栎木大卦。先杀鸡洒血酹酒生祭,待鸡煮熟后,切三份祭肉,摆三杯酒,再祭一次。如果是对送财宝的姊妹神,就要在堂屋楼上设一姊妹神堂,梁上横架一根长竹竿,贴上十二个白纸人(象征十二个姊妹神),祭上一只鹅和十二尾鱼,十二杯酒,十二个糯米粑。不请巫师,祭时要默念:“恳请自家姊妹,送粮送米来,送金送银来,送牛送马来,送田送地来……”念毕,一家人陪姊妹神享用祭品,吃完了,鹅骨和鱼刺用罐子盛好存放神堂,或悬挂在村边树上。 布依族祖师崇拜由木匠、石匠、医生,甚至包括布摩等进行祭祀,其方法是以一块或大或小的木板,于室内靠墙立于小桌上,沾满鸡血与公鸡绒毛,逢场(赶集,七日一轮)买公鸡祭之,以求办事顺畅。 侗族除了寨神是在寨门设祭祭祀以外,对婚育神和历史人物神均建有庙宇。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寨中的妇女即带上锅瓢碗盏以及煮油茶所需的物品,到婚育神庙前就地生火煮油茶,祭祀婚育神(郎家神或外家神),祈祷村寨平安,阖家清洁,人丁兴旺。敬祭后,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吃油茶,尽情欢笑,叙述家常。侗族祭祀历史人物神,主要是祭飞山公,时间在大年三十,祭祀情况与祭其他神略同。 水族对保家神,是在中堂设席供奉,杀牲敬献,供物为猪、牛、鸡等。祭祀主持正义之神时,选七人,两人抬一架子猪,其他带自备的酒饭。抬架子猪的,不论其路途多远,只能一肩到达,中途不能换肩。在祭祀地,他们把猪杀死,煮熟敬供。由巫师念咒,然后把肉分开,各吃各的,谁也不能说话。吃不完的肉,按在场的人数,每人分一份,自带回家。 安顺一带仡佬族祭祖仪式 (刘振国 摄) 仡佬族崇拜阳沟神,是因祭祀地点在住户堂屋的后檐沟而得名,祭祀时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方法是:用泡木四根(约三四尺长)作柱,搭成一个单面草房,前高后低。在四根柱子的半腰横以数根木条,上铺泡木片和少许茅草。一切准备就绪,即杀公鸡一只,加上酒饭、刀头肉和豆腐。杀鸡时,鸡血要滴在茅草上,同时还以鸡毛蘸血贴于泡木架上。然后拔净鸡毛,以整鸡先祭一次。之后将鸡心、肝取出烫熟,再祭。待连敬三次之后,仪式方告结束。第三天,将茅草撤下烧掉,泡木架则收起来,捆成一捆挂在堂屋后檐下,来年再祭时,才取下烧掉,重新再搭。 仡佬族对财神的祭祀,各地不尽相同,但一般是用削平的泡木九片,编成一块竹篾编的“笆折”,安放在当家人的床头或楼上,周围插以香樟树叶(也有用别的树叶)。祭祀时,以鸡、酒、刀头肉和豆腐摆于其上。隆重的,则杀一只小猪,用其三条肋骨竖成笔架形,将各部分的肉、肠、肝、心等各切一片穿其上,最后盖以三块蒙肚油,俗称“叉叉肉”。不过,无论祭品多少,都要一晚上吃完,且只许家中的人吃,外人不能吃,哪怕已定亲未出嫁的姑娘也不能吃。祭财神为期三天,第三天后,将“笆折”收起,挂在后房檐椽角上。汉族祭祀的讼神,称为“龙江”。据说他可以保佑诉讼者获胜。祭祀时,以猪一只,附带香烛酒脯。祭祀结束后,折下猪的左肩视之,有红纹者,将胜;有黑纹者,则败。大约因为龙江在保佑诉讼获胜方面相当灵,在当地除了诉讼的人祭祀他外,连盗贼也祭祀他,只不过他们祭祀时,“不用火烛,以酒脯,黑地奠献”。汉族祭祀的财神,主要是四官爷,俗称“酉溪洞中求财打宝四员官将”。“乡市间家供此牌,祀之钱马香烛,酒一瓶,列四杯,肉一方,谓之刀头,置于椹上,旁盛盐椒水。降神奠献毕,各执杯酬饮,切肉点盐柑食。” ① 鬼崇拜多半是出于对鬼的畏惧。在贵州,各民族都把鬼视为作祟之物,人们遇有不幸,或凡事不如意时,都认为是鬼作祟造成的。为了免除鬼的危害,人们除了作法驱逐以外,还通过设祭坛祭祀,让鬼满足其愿望后离开。例如苗族的退古树鬼、布依族的退仙、水族的“歹别”等,都属于这样的祭祀。至于具体的祭祀过程,各民族都是根据人生活中各种不幸的特征,把鬼分成很多类别,然后按各种类别,采用相应的祭祀方式。 苗族祭泉鬼时,是在门外空地上摆桌子一张,供酒五碗,香三炷。由苗巫手执寡子,念咒祈请井公、井婆放回主人魂魄。念毕,焚纸送鬼。祭祀高坡鬼则是用纸旗七面,竹标架七根,钱纸七叠,米一升,饭一碗,饭上插筷子一双。巫师右手执寡,念咒请鬼,卜卦,如果卜得鬼已降临,即斟酒,说明请鬼原因,让鬼领受祭物。这时主人即把煮熟的鸡装入碗内,同时上饭及盐辣汤各一碗。巫师再念咒,卜卦,然后烧纸及旗标,送鬼。祭祀古树鬼,则是在大门外置桌一张,上摆酒、肉各五碗,黄蜡一碗。苗巫坐于桌前,右手敲竹筒,口念咒语,大意为:鬼吃了酒肉快走,不要惊骇寨中小孩。念毕,苗巫左手摇铃,右手卜寡,得顺寡或阴寡,谓鬼已去,烧纸送鬼。 在贵州,鬼分类最多的是水族。据《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载,水族民间流传有360种鬼神。现能数出名称的亦有313个,其中又可分为五类,即男性鬼神类有59个,女性鬼神类有57个,落魂和招魂的鬼类有39个,凶神恶鬼类有92个,驱挡凶神恶鬼类有66个。祭祀时,他们或依据病理特征推测为何鬼作祟,或请巫师卜测,一旦确定为某鬼作祟,便采用相应的祭祀方式。例如当小孩或大人无故肚痛,他们便认为是一种小恶鬼在作祟,于是便用三斤或一斤半肉禳解,肚痛即可消除。再如当有人神魂颠倒、头晕目眩,他们便认为是守牢人死后变成的鬼在作祟,祭祀时,以几斤肉敬献后便没事了。其他均可依此类推。除了水族以外,其他民族也把鬼分成很多类别,分开祭祀,只是祭祀的方式比较单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