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祠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祠堂

分类:【传统文化】

指古代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对封建宗族宗祠亦通称为祠堂。旧时血缘相近的同姓同祖之人往往聚居于一地,拥有同一祠堂。祠堂之下由各房组成。设族长1人,由年长辈高、有办事能力和一定威信的男子充任。族长按传统族规调处族内或与族外发生的社会纠纷,负责管理族内经济收支,给晚辈分排辈分,主持修谱、祭祖等事宜。祠堂通常有公产,如耕地、山林等,其收益多作祭祀之用。外迁者,一般都与原同宗者共祠堂,无论祭祖修谱都不能自外。如外迁后人口繁衍甚众,得在新居地另立谱谍,另建祠堂,但祖祠不废,如条件允许,至少每年应前往与同宗一起祭奠。

旧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堂。起于汉。《汉书?张安世传》:“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一属百姓为纪念贤能与有功德者而立;一属家族祠堂,为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每一家族都认为祖先是本族的神明,可保佑本族的生存、安宁和兴盛。所以封建家礼把祭祖视为“人生第一吃紧事”(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人丁众多的大家族几乎都建有祠堂,一般家族即使没有,至少也设有祖宗灵位,用于祭祀。一个家族在建造房屋时,首先建祠堂,然后再建其它房舍。元郑太和《郑氏规范》明文规定:“立祠第一,所以奉先世神主”。祠堂按宗族组织可分为宗祠、支祠、家祠。宋元明初的祠堂多根据朱熹《家礼》所定之制,祠堂“居于正寝之东,设置四龛以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龛下设附位,安放旁系神主,另于东侧建屋贮藏祖先衣物遗书和各种祭器。明中期以后的祠堂独立于居室之外。以大门、享堂(厅事)、寝堂(龛堂)为中轴线,又有许多附属建筑,气派宏伟,富丽堂皇。祠堂的正厅内有四个龛(个别祠堂有八个或十个龛),龛中放一小椟,内立祖宗牌位(称神主)。神主是一个一尺二寸长、三寸宽的木牌,削去两角作成,上书各位祖考、妣和考、妣的官位和姓名字号。四龛的神主依次为高祖考、妣,曾祖考、妣,祖考、妣,父考、妣,有的祠堂将考、妣的神主分开,左右排列。四个龛放在一长桌上,每龛前垂帘,各设一个矮一点的桌子或共设一个矮的长桌,用来摆设祭物,两边台阶之间设一香案,上置香炉之类。其他旁系祖考、妣如无后代,可依附于神主之侧,称“班附”。祠堂是祭祖的场所,又是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冕、婚丧大事也在祠堂进行。此外,祠堂又是正俗教化、族人会际的场所。许多宗族都在祠堂中设有家学。族产多以祠堂的名义进行管理。祠堂或由族长直接管理,或由族中威望较高的人轮流在族长的领导下担任管事。祠堂往往都有堂名,堂名被认作是该宗族的代称。

由纪念名人建筑转变为家庭组织祭祀全族祖先、举行重要典礼及宣布重要决定等活动的中心。北宋时,最先出现的“祠堂”,是当地为怀念和表彰一些名臣而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如范仲淹辞世,庆州、淄州等地为表彰他的功绩,为其建立祠堂,以便民众开展纪念活动。王安石死后,其抚州故居也建筑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让家乡父老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在宋代相当长的时间里,祠堂还不是一般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

宋承唐制,仁宗庆历时诏文武官员可依旧式建立家庙。后来规定只有高官重臣才能建立家庙,终宋之世,只有近20名大臣得到朝廷赐建家庙之特权。有学者认为由于一般家族都不得建立家庙,而随着加强宗族团结的需要,许多家族遂开始建祠堂,以有别于家庙。也有学者认为,尽管宋廷一度立家庙之制,但其法制并不严格和周全,所以民间还是有一些家族自建家庙。不管如何估计宋代民间家庙的情况,祠堂逐渐成为民间各家庭祭祀祖先的场所,并得到较为普遍的推行,大约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的。这时有代表性的相关事件,就是朱熹等大力提倡,陆九渊等家族的力行示范。

朱熹《家礼》宣传各族设置祠堂的重要性,认为其能体现“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族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主张在居室之东建祠,供奉高祖以下先世神主,由宗子主持,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并主张初立祠堂,即置祭田,以每年的租税,供祭祀之用。由是各族在建祠堂的同时,祭田之制也逐步推广。抚州金溪(今属江西)陆九渊宗族的“祖祢祠堂”,每天清晨由家长率子弟“致恭”于此,并“聚揖”于厅,妇女在堂上道“万福”,晚上也如此安置。可见其仪式已相当恭敬且繁琐。族人有事也要到这里请示、汇报,乃至族内有重要事情都要到这里举行典礼或宣布决定。祠堂制度在南宋已经初步形成。

畲族的社会组织。以血缘相近的同姓同祖聚族而居的属于同一祠堂。祠堂之下由各房组成。设族长1人,畲民称之为“老大”,有的兼任巫师, 由辈分最高、年龄最大、办事公正,有一定威望的老人担任。族长按习惯法主持、处理族内外的各种社会纠纷,负责管理族内公共事务,如收缴族租,掌管族账,执行族规,给晚辈分排辈分,主持修谱,筹划祭祖活动等。祠堂拥有公田、公山等,其收入供祭祖之用。当某一姓人从当地迁居新的地方后,如人口繁衍不多,或迁居时间不长,一般不另立祠堂,仍与原迁出地的祠堂保持联系,无论祭祖、修谱都到原迁出地的祠堂办理。如果迁出的时间较长,人口繁衍多,则可以从原迁出地的祠堂中分出一支谱牒来,另修宗谱,另建祠堂。自清末以来,由于畲族居住分散,族长无法兼顾各村族人的事务,族长已名存实亡,逐渐为地方性的自然领袖所代替。畲村基本上是一姓一村,“族长”实际上就是一村的“村长”。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千方百计地拉拢“族长”,使之变成反动统治阶级统治畲族人民的爪牙,使畲族长制度失去原有的作用。

距景德镇城区18公里的三龙乡盘溪村的王仲舒祠堂,大门入口处,有三间四柱三楼式砖雕牌楼门,上写“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并刻有嘉靖四年(1525年)纪年。进大门是方形宽敞廊院,往前是戏台、大天井,由两廊过轩进享堂,轩前左右各置旁门,享堂后略高几步为寝,设二阶,以小天井相隔。享堂为五间,两侧分隔二夹室,檐柱开面为三开间,呈开敞式,明间的贴梁架不用中柱,形成宽敞空间,为每年举行祭祀大礼之处。后寝三间,供设祖先神位,两夹室为违反族规禁闭之所。梁额用料粗大,都用直料削成。柱呈棱形,石制雕花柱础。几乎所有三架梁、单步梁的梁头全向外伸,并雕成各种图案,有卷草纹、云纹、象鼻纹等。该祠堂保存比较完整,但戏台和回廊明显为清代所添建或重建,形成明清两代鲜明的建筑风格。

民间所见祠堂,小型者多设置四龛,以奉高、曾、祖、考四世神主。大型祠堂建筑,有临街房、厢房、过厅和后殿组成。院内设有廊房,砌有甬道,植有松柏,其前门额上书以“某氏家庙”或“某氏祠堂”。有的门前还设有月台,塑有石狮。祠堂后殿正中设供桌,两边嵌有碣石,上刻祖宗由来、演变等情况以及拥有财产、土地和族内各支辈分、嫡庶序列。大的家族有总祠堂,也有分祠堂。古代祠堂多建于墓地,后来渐无限制。河南民间祠堂大都建于村内路边或空旷之处。南阳地区蒙古族聚居处,其祠堂则多建于村北方,以发思祖之情。民间祠堂除供奉祖先外,有不少祠堂还供奉着本家族崇信的“神”。如罗山县一带,祠堂内常供有本族信仰的“送子观音”等。

偃师参驾店陈氏祠堂(梁芸摄)

根据蓝、雷、钟十多本族谱记载,畲族的总祠堂是广东潮州凤凰山的盘瓠总祠。在浙南各地的畲族,族有族长,房有房长。各族都有祠堂,有族长一人,房长若干人管理。族长由辈分最高、年高望重的人担当,族长可按习惯主持和处理一切族内事务。有竹箱两只,一只装一香炉、红布袋(内放木制神像头)等;另一只装画像《祖图》。一般为每一姓有一担竹箱,哪家祭祖,就挑竹箱到其家,供祭祀之用。祭祖时堂上挂起祖图,任人瞻仰,同时用板一块,两端系以绳,将祖先香炉置于木板上,吊起悬于《祖图》前,同时,每族的各支宗族都有一支盘瓠杖,亦称“祖杖”、“龙头”。盘瓠杖为木质,长约两尺,首端雕有颇似龙头的盘瓠头像,上饰以金箔,涂以朱漆,系红色布条数十(每条代表该支族人丁一名,是在该人举行成丁仪式时系上的)。此杖平时由该支宗房的族长珍藏,在举行祭祖时,将它放置在香炉右侧,供人祭拜。同时,每逢宗房中发生重大事件,族长也持此杖向后辈儿孙进行教诲,并处理争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