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祠禄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祠禄官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祠官”。宋在京宫观官(内祠)、在外诸州府宫观官(外祠)与岳庙官的总名。宫观官有提举、提点、管勾(南宋改称主管)某宫某观事三等,岳庙官则有监岳庙差遣。祠禄官既非职事官,又非致仕官。虽无职事,但优享廪禄;虽“侪衣冠于道流”,名声不正,但又有再出为职事官之可能。宋祠禄官职能大体有四:(1)北宋前期及徽宗政和间,以宰相、执政、从官、内侍及武臣兼宫观使、副使、判官、都监,与当朝皇帝(真宗、徽宗)崇尚道教有关,意在增重其事。(2)优待戚里、勋臣,寓有“养老优贤”之意;或安排疲老不任事者,即所谓“罢之则伤恩,留之则玩政”,授以宫观差遣则于公私两便。(3)神宗熙宁二年(1069)十二月之后,祠禄官常用以安排与当轴者政见不合的官员,于贬黜中又略含优礼。“挟祠禄以为挤屏之具”、“于优厚之中寓闲制之意”,实为宋代祠禄官的重要职能。(4)安置待阙冗员。北宋前期宫观官员数绝少,熙宁以后增置,不限员数,至徽宗朝剧增。南宋员多阙少,官员多自请为祠禄官以取俸。孝宗朝规定,祠禄官堂除占五分之一,以处恩例与特差,部阙占五分之四,依次第注授,两者合计达九千人,至为冗滥。祠禄官本身无官品,其官品视所带寄禄官或职事官而定,然亦有类差之别:内祠优于外祠,堂除优于吏部差注,朝廷特差优于官员自陈,正差优于破格等。此外,又有等差之异:宫观使、副使、判官、都监,为一个梯级;提举、提点、管勾(或主管)、监某宫观岳庙,为一个梯级。宫观使,由宰相或执政官差充;副使,由丞郎、翰林学士以上差充;判官,由两省官或五品以上朝官差充;都监,由内侍或武臣诸司使副(政和二年〈1112〉后为大夫、郎)以上差充。仁宗朝至哲宗朝,大略以曾任宰执官、翰林学士、待制、知制诰为提举宫观官,馀官为管勾官;熙宁五年,定武臣横行使、内侍两省押班以上充提举,馀官充提点。徽宗政和三年,改定为中散大夫(从五品)以上及监司资序人并充提举;朝奉郎(正七品)以上或曾任职事官监察御史以上、或曾带贴职者充提点;馀官差充管勾官。南宋时规定,凡自陈宫观人“曾任左、右司郎官以上,并差充提点宫观”;选人,则差充监岳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