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品分类:【传统文化】 祭祀用的供品。古人祭神的供品很多,如五谷、蔬果、动物、醴酒,凡是人以为洁净贵重的美味佳酿,都可以作为祭品。据 《礼记?祭统》: “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粢盛; 诸侯耕于东郊,亦以供粢盛。”所谓 “粢盛” 就是祭神用的谷物。这实际上只是象征性的仪式,天子诸侯亲耕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 “诚信”。当然,祭品中最贵重的还是牛、羊、豕等三种动物,称作 “牺牲”。“牺”指牲畜毛色纯一,“牲” 特指祭祀用的牛羊豕。古代君主设有专职官员,专门负责喂养用于祭祀的牺牲。古人将牛、羊、豕三牲俱全叫作 “太牢”,有羊、豕而无牛则叫作 “少牢”,如果只有一牛或一豕,就叫 “特牲”。后来,“太牢”又专指 “一牛”,“少牢”又专指 “一羊”,“特牲” 又专指“一豕”,如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 士之祭特牲豕,曰馈食。” 根据祭者的身份,祭品的数量与档次都有不同。如同样是祭社稷,据 《礼记?王制》说,天子用太牢,诸侯用少牢。祭祀用的牛羊肉,又叫作“胙”,这 “胙” 鬼神自然是不能享用的,所以在祭祀结束后,有“赐胙” 的仪式,即将祭肉赐给臣下。在民间,祭品的档次就低得多,据 《王制》: “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 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庶人没有常牲,所以在祭祀自己的祖先时,只有根据季节,用时鲜的蔬谷,加上相宜的肉蛋类。 祭祀仪式上所供奉的物品。古代宫廷祭品有别于民间,有一套严密的规制。概括而言,宫廷祭品大抵分为三大类: 玉帛、牲牢、笾豆之实。玉帛指的是各种玉器和各种丝织品; 牲牢一般是指牛、羊、豕; 笾豆之实则包括鱼类、蔬类、果类、禽类和五谷。祭品种类及数量的设供是与祭祀仪式的内容紧密联系的,各代王朝的祭祀礼制中均有具体规定,不容许乱用,否则便是违制。 (1)家祭祭品。各个节日的祭品有所不同。春节拜祖祭品:年糕和12碗素菜,如土豆、荷兰豆、豆干、长年菜、菠菜、大蒜等。后两种有人必用,因为认为拜菠菜可以飞天(闽南音“波”与“飞”相近),拜大蒜,子孙可以“头毛嘴须白”。还有七杯酒、寿金、刈金、香烛和鞭炮。元宵节拜祖祭品:四果(如柑橘、苹果、香瓜、葡萄等)、三牲(如猪肉、全鸡和鱼等)、寿金、银纸、酒、香烛和鞭炮。端午节拜祖祭品:水果(如龙眼、凤梨、香瓜等)、五牲(如猪肉、羊肉、全鸡、鱼、目鱼等)、粽子、白饭、米粉、雄黄酒等,以及香烛、金银纸和鞭炮。半年节拜祖祭品:四果、三牲、半年丸(磨米成粉,加上红花膏染成红色,搓成米丸,煮熟加糖),以及酒、香烛、鞭炮、金银纸。中秋节拜祖祭品:四果(如柚子、西瓜、苹果、香瓜等圆形水果)、三牲、月饼,以及酒、香烛、鞭炮、金银纸。冬节拜祖祭品:四果、三牲、米饭、汤丸、菜包(内包笋丝、豆干、菜脯等)、鸡母狗仔(用米粉捏出鸡、鸭、狗、猫等形状,蒸熟),以及酒、香烛、鞭炮、金银纸。过年拜祖祭品:全副牲礼(须剖开)、年?、生仁甜料,并煮几道菜碗,以及酒、香烛、鞭炮、寿金、刈金、银纸等。 家祭 (2)祠祭祭品。五牲(猪、羊、鸡、鸭、鱼)、各种菜肴、米饭、山珍海味(即姜片和盐巴)、酒、财帛、香烛、鞭炮等。 (3)墓祭祭品。祭新坟用五牲、面?、红龟?。 祭祖坟用牲礼或12道菜碗(如韭菜、鱿鱼、甜菜、莴菜、莲子、枣子、竹笋、猪肠、鸡蛋、鸭蛋等)、?类(如红龟?、鼠?等)。此外有香烛、鞭炮,新坟用金银纸,祖坟用刈金、银纸。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