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孔乐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孔乐舞分类:【地域文化】 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大型乐舞。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鲁哀公以阙里巷内孔子的三间故宅立为庙。孔子后裔及弟子常在庙里演奏乐舞,以追思或颂扬其先祖功德,这是祭孔乐舞的最初形式。祭孔乐舞由“乐”、“歌”、“舞”3部分组成。“乐”、“歌”在历代的祭孔活动中都被普遍采用,而专用的祭孔舞蹈却只有在隋、唐、明、清等朝代的祭孔活动中广泛使用。祭孔仪式分6项仪程: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仪程中始终合有乐、歌,只有在“初献”、“亚献”、“终献”等3项仪程中表演舞蹈。初、亚、终“三献”是祭孔乐舞的高潮部分。祭孔舞蹈分文舞、武舞。宋、金、元三代的祭孔仪式上只有乐歌而无舞。至明清两代后虽恢复了舞蹈,但通常只有文舞而不衍行武舞。祭孔乐舞规模宏大,有“八佾舞”(每行8人,共有8行)和“六佾舞”(每行6人,共有6行)的不同形式,后固定为“六佾舞”。祭孔舞蹈虽无情节,但并非一般的情绪舞蹈,它以“中、和、祗、庸、孝、友”六德标准为舞蹈语言基础;运用“授、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等舞姿,以及“举、衡、落、拱、呈、开、合、并……等舞具动势。在思想内容方面集中体现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了“礼”。它是历代帝王推崇儒学,宣扬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的一种形式。在艺术方面它承袭了“中和”之乐的美学观点,是我国唯一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雅乐舞。 参考古籍而编成的一种祭孔雅舞。流行于山东曲阜。每年在孔子诞辰日 (农历八月二十七日) 都要举行此项仿古祭孔乐舞表演。中国古代的乐舞分武舞和雅舞,因为孔子主张仁爱,反对战争,因此祭孔时只举行雅舞。历代皇帝都把孔子尊为圣人,故祭孔时要跳八佾天子级舞。所谓八佾,就是每行8人,8行,共64人组成的舞队。舞生在孔庙大成殿露台上表演,古乐器排列在后。舞生左手持龠(龠是古代吹奏乐器,其形如笛) ,右手握翟 (锦鸡尾) 。每跳一个舞姿唱一个字,一个字唱一个音符。拖腔沉长,动作优美,音乐协调。整个古乐舞共分六章,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祭奠的中心人物是主祭官,他首先到杏坛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献香、献酒;再由引赞生和执纱灯、提炉的“正身”,引导主祭官从大成殿露台左侧转至大成殿内祭拜,重行三跪九叩大礼,然后将香帛等送至焚帛池祭拜焚烧,最后回杏坛前复位,至此整个祭奠活动结束。历时约一个多小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