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酒分类:【传统文化】 ①古代以酒祭神的礼仪。当大飨宴酹时,必从参加祭神人中推选一位尊者或年长者先举酒倒洒地上,即称此位尊者或年长者为“祭酒”。《仪礼?乡饮酒礼》:“坐?(shuì税)拭手,执爵遂祭酒。”②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又设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晋代为国子祭酒。南北朝沿置,南朝齐、梁号为国师。隋炀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监祭酒。其后历代因之,至清末废。③汉末五斗米道中的一种等级名号。《三国志?魏?张鲁传》:“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古代学官名。《仪礼?乡饮酒礼》:“坐手,遂祭酒。”古代飨宴时,必由一尊者或长者酬酒祭神,其人被尊为祭酒。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荀况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被尊为很高的荣誉称号。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执教太学,众博士上设首席长官称“仆射”;东汉平帝时改称“祭酒”,又称“博士祭酒”,掌教弟子,亦承咨询,祭酒作为学官名自始。西晋时改称“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十六国时后赵推行分科教学,设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祭酒为主教人员。隋唐以后皆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学部,改国子监祭酒为学部尚书。此外,唐高宗时曾以古之师氏为大司成,而改祭酒为“大司成”,司业为“小司成”。《三国志》载蜀国有“师友祭酒”之称,《后汉书?刘宽传》载有“学官祭酒”之谓,汉碑中又有“文学祭酒”、“校官祭酒”。 道教道职称谓。古时宴飨行礼,宾中有长者举酒为祭,故长者被尊称为“祭酒”。汉代祭酒又用于官名。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遂以祭酒为宗教职称。据《神仙传?张道陵》中载:“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张道陵时五斗米道已形成庞大宗教,教团组织体系。初设二十四治,后增至二十八治,为各教区之据点、中心。每治设祭酒职,为教区首领。按规定,凡初入道者称为“鬼卒”,经考验信仰坚定、通熟道规、有一定组织能力者,方可成为头领祭酒。祭酒主要负责组织宗教活动,管理、发展道徒等事务。至张鲁(张道陵之孙)时,于汉中建政教合一政权凡三十年,祭酒实际具有双重身份:一为宗教骨干、首领;一为行政官吏。张鲁归顺曹魏后,五斗米道组织系统瓦解,各路祭酒独立传道。魏晋时陈瑞传扬五斗米道,自称“天师”,属下传道师亦名祭酒。早期五斗米道祭酒传承,为父死子继。然东晋、南北朝始,“道官祭酒愚暗相传,自署治?符契,攻错经法,浊乱清真。”“有祭酒之官,称父死子系,使益荒浊。诫曰:道遵德贵,惟贤是授。若子胤不肖,岂有继承先业。……诸道官祭酒,可简贤授明,末复按前父死子系,使道教不显”(《老君音诵诫经》)。寇谦之(北魏道士,字辅真)鉴上述弊端,废除祭酒职之世袭制度。南北朝后,作为道士位阶,也有称“祭酒道士”。此外,作为官方职称,汉之后仍有。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立总明观,置祭酒职。唐代有“国子祭酒”职。 ①以酒祭神。《仪礼?乡饮酒礼》:“坐?手,遂祭酒。”以酒祭神时必由尊者或长者一人举酒祭地,遂称尊者或长者为祭酒。②官名。西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官秩为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③东汉末五斗米教中资历较深者或基层首领。张鲁创五斗米教,自号“师君”,教徒初来时名为“鬼卒”,资格较老的教徒称为“祭酒”,起义后以祭酒统领部众,为起义军占领区基层首领。 学官名。战国时荀子在齐国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祭酒原意是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德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长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祭酒遂成为学官名。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朝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