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祭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祭龙分类:【传统文化】 基诺族祭祀节日。祭龙分祭大龙与祭小龙。祭大龙是农历每年七月择日举行。祭小龙是祭大龙之后的第13天举行。祭祀仪式皆由村寨长老“卓巴”、“卓生”主持。祭大龙要剽牛,并停止耕作三天,甚至全村人都不得出寨。长老带一只鸡、一瓶酒、一升米到莫羊寨去祭宝刀,传说那里有把刀能主宰天气晴雨,旱时祭刀可祈雨;涝时祭刀能求晴。祭刀时,杀鸡后在鸡头上插三根草,然后在火上烧燎,再看鸡腿骨上的纹路以辨吉凶。这实际上是种“鸡卜”或“骨卜”。祭小龙的活动要连续搞六天。不干庄稼活,但男人要上山狩猎,妇女要在家做家务劳动。祭龙的目的,是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云南省部分德昂族、布朗族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旨在祈求平安与兴旺。德昂族则重在祈求风调雨顺,布朗族则重在祈求村寨清吉。届时,德昂族全村老少要齐集一清水池边,宰猪杀鸡,祭司还要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龙,然后点烛燃香,将画有龙的纸放入池中任其漂流,众人叩头行礼,祈告龙王保佑人们。祭毕,就地食肉饮酒,饮至酣醉,互相责骂,将平日所积不满一吐为快,清醒者不可劝阻,任其闹腾至精疲力尽自己罢休。也有醉者就酣睡于池边。次日,争吵者互相致歉,互不为怪。布朗族祭龙即祭寨神、勐神,对象是一株百年古树,即龙树。届时,村人静坐树下,主祭者献上祭品,表述所祈。作为祭品的牛须用竹刀来杀。祭毕聚餐。龙树周围的树木不得砍伐。 云南西双版纳一带基诺族传统宗教节日,分为祭大龙、祭小龙两种。祭大龙于每年农历七月举行。祭祀仪式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主持。行剽牛仪式,并停耕三天,其目的是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有的基诺族人在这天全寨人都不外出,只在家里娱乐,由长老持一只鸡、一盅酒、一升米到莫羊寨去祭刀。相传莫羊寨有一把宝刀,能控制天气的变化,旱时祭刀可求得雨,涝时祭刀可盼到晴。祭刀时,杀鸡,在鸡头上插三根草,再把鸡放在火上燎烧,然后从鸡腿骨上的纹路,来预卜来年的气候、雨水和收成。祭大龙后第十三天,始祭小龙,为期六天。祭祀仍由卓巴、卓生主持。行祭期间,人们不事农业劳动,妇女在家做家务,男子则上山打猎。民间传说这天如下地劳动,会影响庄稼的长势,并易遭受冰雹之灾。 云南部分德昂族人祭龙,以村寨为单位,男女老少齐集一清水池边,宰猪杀鸡,祭司在白纸上画龙,然后点燃香烛,将画有龙的纸张放入池中任其漂流,众人叩头行礼,祈告龙王保佑人畜平安。祭毕就地饮酒吃肉,饮至酣醉,互相责骂,将平日所积不满一吐为快,清醒者不可劝阻,任其闹腾至精疲力尽自己罢休。次日,争吵者互相致歉,互不为怪。见《中华文化大辞海》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云南文山一带壮族祭龙的日子。壮语称“花处”。是日,寨内杀一头猪、一只鸡,祭拜龙山上的龙树,请魔公念咒,乞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当地壮人认为,龙是他们的保护神。而龙的存在形式是寨边的大树,因而每个村寨都有固定的龙树。龙树不能砍伐,龙山上的树也不能乱动,谁砍了就触动众怒,轻者罚款,重者则开除寨籍。 苗族信仰之一。苗族观念中的龙神是管辖某一个村寨、一个山或一条水的神灵。祭祀龙神并非仅为天旱求雨。古代苗族观念中“龙”的形象与现在的不同。黔东南苗族观念中的“龙”有“水牛龙”、“蛇龙”、“虫龙”、“叶龙”、“鱼龙”等等。现在“龙”的形象是几百年来受汉族耍龙灯,尤其是近代受各种传媒中“龙”的影响而形成的。苗语中的“龙”一词借自汉语“龙”。而黔东苗语中尚有一个固定词“恩”作“龙”讲。说明苗族的观念中先有自己的“龙”,后来才又吸收了汉族“龙”的一些特点。黔东南苗族认为,较大的田有龙在守卫。田塌了是龙不在了,要举行仪式喊它回来。湘西苗族则认为住宅有龙。买别人的旧房子,要用牛犁一遍地基,把旧龙赶走。古代,来访的掌铜印的大官走后,要举行请龙活动。在苗族人的观念中,龙怕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