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禅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禅学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禅观(参禅)之学。因以禅定作为基本修行方法而得名,为魏晋时期与般若学并行的佛学两大派别之一。般若学偏重理论辨析,而禅学偏重禅定(即坐禅)修持。南北朝末期,禅学和般若学开始融合。唐代中叶,禅宗六祖慧能(638―713)创立南宗,弘扬禅学,至唐代后期几乎代替其他宗派,垄断佛教,以至禅学和佛学成为同义词。后来中国哲学史上亦将慧能以后禅宗之学称为禅学。

中国佛教关于禅定的学说。禅乃“禅那”的略称,意为“静虑”,包括:静其思虑,静中思虑。前者属“止”(定),后者属“观”(慧)。通常称“禅定”或“禅观”。“禅”原为印度古代各种教派的普遍修行方法,在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使传统佛教的禅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汉魏时在中国流行的禅法有:(1)“安般禅”,“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主张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而入禅定,更以“法数”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故又称“数息”观,属小乘禅法,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所倡导。(2)念佛(“般舟”)禅,为支谶所译《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魏晋时,有:(1)“五门禅”,由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倡导,属大小乘融贯的禅法,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2)“实相禅”,即把禅观和空观(实相观)相联系。南北朝时,禅法盛行于北方,有“佛陀禅”和“达摩禅”。后者为菩提达摩所倡,注重“理入”和“行入”,“藉教悟宗”。北齐慧文奉“实相禅”,创“一心三观”。后经慧思、智发扬,形成了天台宗的禅法。中国禅学史上的重大转折是禅宗的出现。禅宗以“禅”命宗,由其先驱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南能北秀”。“北秀”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经”的所谓“渐悟”法门。“南能”则主张单刀直入,直澈心源的“顿悟”法门,标榜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禅宗把传统的禅学称为“如来禅”,自称“祖师禅”。习惯上把禅宗称为“宗门”,其他则称做“教门”,因此有宗门(禅)与教门的矛盾和斗争之说。由于禅宗后期的盛行,“禅学”几乎等于禅宗。但禅宗毕竟不全等同于禅学。尤其后期禅宗把禅融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任运自然的特点,更不同于一般的禅学。中唐之后,主张教、禅一致,还出现了“华严禅”。宋代禅学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其后禅学思想就趋于停滞了。禅学作为佛教哲学的一部分,和禅宗一起,对其他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宋明理学的渊源之一,也推进了近代哲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禅风”吹进了西方,涌现出各种形式的“禅”热。禅学作为东西文化的契合点,正在推进着东西方文化思想交流和融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