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禅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禅定

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修行成佛的基本功夫之一。谓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冥想妙理,久之即成。中国禅定方法从东汉末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后开始,流行的基本上是印度佛教瑜伽修炼方法,即静坐调吸,舌柱上腭,心注一境的禅法。后菩提达摩将其简化,提出面壁而坐的禅法,强调在禅定形式下进行思想意识的修持以获得悟解或功德。参见“入定”。

禅,梵文音译“禅那”的略称,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定,梵文Samadhi的意译,该梵文词音译即“三昧”,常见于古籍中。禅是一种心理取向,定则侧重指一种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状态。《大乘义章》卷十三: “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往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禅定合称,意指“安静而止息杂虑。”作为修行之法,历来为佛教徒所重视,也为大小乘及中国佛教所共同遵循。但对禅定的具体理解,各派则有所不同。小乘有“四禅”和“四无色定”之说,对禅定的论述较为繁琐,行禅定也较拘泥于形式,认为只有静坐才能集中心思,防止散乱;大乘佛教主要有“念佛禅”和“实相禅”之说,禅法较小乘灵活,不拘于身体的动静,甚至认为散心亦可发挥定力。其中“实相禅”是把禅定与空观相联系,要求佛徒在禅观中体悟到空。佛教于东汉时传入中国,至魏晋而南北有别,流行于北方的是安世高一系,因其重视禅定的修执而被称为禅学,它与流行于南方、偏重于理义研究的般若学相对。南北朝姚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应弟子之请,编译《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强调学佛者根据情况采用相应禅法,此说融贯大小乘禅法,重视禅智双运,影响甚为深远。南朝时由达摩所创禅宗尤为重禅定,相传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修禅。禅宗至六祖慧能,始以般若智慧、明心见性为禅,后经过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传承,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合在日常生活里,认为挑水劈柴、坐住行卧皆可体现禅的生活。这种禅法显然已同传统的禅定观念大相径庭,是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由于禅宗影响较大,其倡导的禅法深入人心,故在指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时,人们往往冠之以“禅”,如“禅杖”、“禅林”、“禅房”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