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书八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书八体分类:【传统文化】 简称“八体”。文字学、书法名词。指秦代所用的八种字体: 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指秦隶书)。始载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它们的性质用途、产生时代、形体结构、书写体式等,都有一定的不同。大小篆是先后正式通行于秦的文字。大篆为秦立国关中后,承用西周史籀文字而来,一直用到小篆产生。其字结构繁复,仍有画意,但典雅古朴,端严劲茂,又意韵四逸,婉润自然。小篆系秦国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时,由李斯等人对大篆进行了省改后创制的。其字较之大篆,结构简单,而笔画已经线条化,故以匀圆齐整为显著特点。它是我国第一次文字改革的结果,意义重大深远。刻符至隶书六“体”,不是通行文字。它们都是小篆的变体,隶书变化最大,具有本质性。六者除隶书外,都是艺术文字,用于不同的器物和方面。其中虫书起源较早,在秦代是作为艺术装饰字体使用的,笔画多为鸟虫之形;隶书是指秦隶书,后世亦称古隶,稍晚于小篆产生,为秦程邈改易小篆笔势后所创造,主要用于官狱、徒隶等方面,书体平直方正。它在秦代实际是一种非正式文字,但因书写便捷,应用较多,更重要的是对汉字的演变发展影响极大。它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汉字发展史上的隶变,从而使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其余几“体”主要都是由于用途不同而出现的: 刻符用于符信,摹印用于印玺,署书用于题写匾额,殳书用于兵器铭文,特点不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