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文化的起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秦文化的起源

分类:【传统文化】

根据充分的古文献记载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初步肯定:秦人的远古祖先不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戎狄,而是活动在山东和河南、江苏、安徽部分地区的古代夷族;秦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下游及江淮流域,而不是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秦文化早在殷商王朝统治时代就逐渐由秦人从东方带到了西部,首先与西戎文化融合,后来又吸收了丰富的周文化,原先具有浓厚的商文化色彩的原始秦文化因此而凝聚发展为东周时期的新型秦文化。

在山东省境内首先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可能是秦文化赖以形成、孕育的母文化。1964年正式命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共有100多处,已经发掘的墓葬有2000多座,主要有山东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候、兖州王因、邹县野店、滕县岗上、广饶傅家和五村、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诸城前寨和呈子、安邱景芝镇、莒县陵阳河和杭头等;江苏淮北地区有邳县刘林和大墩子;河南颖水流域有偃师“滑城”、平顶山寺岗、商水章华台、郸县段寨、周口市等地。其中鲁中南及东南丘陵地区和江苏淮北一带最为集中。其余分布在胶东半岛、鲁西平原东侧、皖北及河南中部。大汶口文化始于公元前4300年前,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外,还有多人合葬、成年男女合葬、成年人与儿童合葬、二次葬和侧身葬、屈肢葬、俯身葬等。死者头向在各个类型墓葬中并不相同。大汶口文化中的大汶口类型墓葬以头向东的为主,大墩子类型的大墩子遗址墓葬以向东而偏北为主,三里河类型的墓葬以向西为主。三种类型的墓葬头向均指向沂蒙山区,据吴汝祚先生推测,沂蒙山区一带可能是传说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的起源地。

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渔猎活动在早期经济生活中十分重要。大汶口文化居民与河南西部的仰韶文化居民交往很多,河南颍水流域和洛阳平原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后期阶段的墓葬,是这两部分居民相互联系的结果。内容丰富、范围广阔的大汶口文化是我国远古东部民族夷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创造的,秦文化很可能就是在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中植根、生成、培育出来的。

居住在我国东方济、淮流域的夷族共有九支部落。《后汉书?东夷列传》称夷有九种,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竹书纪年》也有九夷的记载。秦人是畎夷的支系。夷族见于文献记录的最早的首领是太?,姓风,号伏羲(牺)氏,“太?之虚”在陈(河南淮阳县),位于淮河流域。《山海经?海内经》说“伏羲作卦”。太?发明了八卦符号,用于记事。太?是九夷中风夷一支,后来成为夷族的共同首领。少?是东夷族又一个首领,与太?关系密切、“少?之虚”在山东曲阜市。少?姓嬴,另一说姓已,名挚,号穷桑帝。春秋时郯国(山东郯城县)国君郯子说“我高祖少吴挚”,以“鸟名官”,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

鸠氏、??稀⑺??稀Ⅶ金?霞啊拔屣簟薄?熬澎琛报《左传》昭公十七年)。古代风与凤相通,凤鸟氏即太?所在的风夷,少?族应是从太?族分出来的支系。秦人自以为“主少?之神”,秦人与少?族关系比较接近。

太?、少?之后,胖陶与伯益两支夷族与秦人血缘有直接的联系。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古音,偃、嬴,一音之转,或认为他们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

《史记?五帝本纪》载皋陶、伯益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氏族部落联盟的夷人酋长,舜是盟主。皋陶据说生在山东曲阜,后裔有英氏、六、蓼和群舒:即舒蓼、舒鸠、舒鲍、舒庸、舒龙、舒龚。他们大体分布在江淮之间即今天的安徽六安、舒城一带。伯益是秦人的直系远祖,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徐氏即商朝的徐国,在今鲁南和苏北地区。郯氏即少?挚的直系后裔,春秋时的郯国(山东郯城县)。莒氏在今山东莒县。终黎氏也作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运奄氏即商朝的奄国,在山东曲阜,最后被周公迁往西方,与秦人融合,秦大夫奄息是奄国的后人。黄氏,周代为黄国,在河南潢川县。江氏,在河南正阳县。秦氏,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秦”的名称。例如:

?秦宗于妣庚

。 (《甲》797)

壬戌卜,宾贞乎取……秦。(《后》下37、8)

其酒日于祖丁秦右宗。(《宁沪》1.192)

……禾于岳秦飧(《京津》3937)

这些甲骨文比非子之秦早200多年,卜文中所说的秦,是殷商王朝统治下分布在东方的秦部落,列为商朝诸侯,拥有一定范围的封土,并有左、右宗的分衍。在秦氏统治的区域内,已经确立了一种神化的力量和信仰,形成了内涵清晰的秦文化基本形态。卜辞中关于秦的记载,时代大体上处在商王帝太戊以下至帝纣辛以前殷朝时期,秦人世系则为孟戏,中衍至蜚廉、恶来。商代的秦氏在春秋时代遗留有明显的痕迹。这些遗迹主要有:

(1)鲁国有秦地。《氏族略》说:“鲁又有秦氏,居于秦邑,今兖州范县北秦亭是其地。“《春秋经?庄公三十一年》记:“秋,筑台于秦。”据考证,鲁国的秦亭在今天山东范县以南3里。

(2)金文记录。

羌钟铭文:“唯二十又再祀,

羌作戎厥辟韩宗;

征秦,遐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根据吴其昌先生考证,钟铭记载的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羌跟随主人韩国君与齐军作战,在秦、长城、平阴等地战胜齐军的情况。吴其昌先生指出,铭文中的“秦”是山东省境内齐鲁交界处的秦地,不是陕西的秦国,“故《左传》鲁大夫庄公九年有‘秦子’,襄公十年‘秦堇父’、“秦丕兹’,昭公二十五年有‘秦遄’,又孔子弟子有‘秦商’,皆以齐鲁之交秦地之人也。”

(3)西方的秦国源于东方的秦氏。颜师古在《急就篇》“秦妙房”注里说:“秦本地名,后为国号,因以命氏。鲁有秦堇父,秦丕兹、秦遄,皆秦姓也。”颜师古和现代学者都认为东方之秦与西方之秦同出一源。有的学者还认为非子的封秦是根据鲁国的秦氏而来的。甘肃天水的“秦亭”因鲁国的“秦亭”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嬴姓氏族部落,即伯益的后代,在商时期大多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一带,山东是夷族伯益一支的发源地。夷族另一大支系颛顼族,也同样位于东方。

颛顼号高阳氏,《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即苍舒、胄?、??、大临、?降、庭坚、仲客、叔达,实际上是八支氏族。“颛顼之虚”在卫(河南濮阳)。活动在黄河北岸。颛顼被秦人认为是他们的始祖,《秦本纪》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汉书?地理志》也称:“秦之先伯益,出身帝颛顼。”秦嘉谟《世本辑补》卷7说:“秦氏本身颛顼,后为国号,因以命氏。”1986年在陕西凤翔县雍城秦公1号大墓中,出土的20多件石磬及其残块,其中一片石磬上有16个篆字:“天子?喜,龚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 意思是,周天子为天下太平而欢喜,墓中葬着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秦景公;这是祖先高阳氏的神灵保佑,四方都用大鼎祭祀。这是考古材料中对秦人始祖颛顼高阳氏的直接证明。

秦文化在东方发育、生长过程中,商文化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实际上,秦文化是在商文化的沐浴、滋润下逐渐发展成形、丰盈充实起来的。

商人始祖帝喾,名俊,号高辛氏,与秦人始祖颛顼是近亲。《五帝本记》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实际上也是八支氏族。司马迁说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极的儿子,居西亳(河南偃师县)。商人的始祖契,传说是帝喾次妃简狄同其他两人洗澡时,“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河南商丘县),赐姓子氏。《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秦人与殷人有着完全相同的始祖传说故事,《秦本纪》载,颛顼的后代女修纺织时,“玄鸟陨卵,女?吞之,生子大业。”这说明秦人与殷人有着共同的玄鸟图腾崇拜,与夷族少?氏部落鸟图腾崇拜是内涵一致的原始文化形式。可以说,秦文化的起源,在东夷族各个支系部落中,与商契一族关系最为密切,受商文化的影响也最大。根据主要有:

1.秦文化与商文化有共同的原始文化形态,文化内涵相通。如“玄鸟陨卵”之类。

2.秦文化与商文化的鬼神宗教思想极为相近,殷人迷信鬼神,事事必卜问鬼神。云梦秦简《日书》反映的秦人的宗教观念也基本如此。

3.秦文化与商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比较相近,秦族与殷族都以经营畜牧业和狩猎见长。商朝驯养的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秦人都早已饲养,《日书》中秦人还专门为六畜规定了“良日”、“忌日”。商朝马牛羊数量很惊人,商王和贵族祭祀时宰杀的牲口少则数头,多则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头。一次仅仅因为发生了耳鸣,就用了158只羊作祭品。

秦人也精于饲养技术,牲畜数量增长很快,据《秦本纪》记载,仅秦德公元年祭祠帼?,就用牺300牢。

4.秦墓形制继承了殷墓制度,诸侯墓为中字形或甲字形,天子为亚字形,秦雍城秦公陵区全是诸侯墓制,芷阳陵区和秦始皇陵则为殷天子墓制。

5.社会风尚相似。殷人喜欢迁徙,善于经商,妇女地位较周人为高,殷王武丁之妻妇好曾统帅13000兵力去打仗,征伐羌方。秦人也迁都频繁,妇女参与社会能力较强,《日书》记载秦国妇女有“为正(政)”的,“为贾(经商)”的,“为医”的,“为巫”的,“为盗”的等。社会职业比较广泛。

在积极吸收商文化营养的几百年岁月中,秦文化逐渐形成了其最初的完整形态。从商代末期起,秦人带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东方来到了西方,又在吸收融汇西戎文化与周文化的过程中,最后熔铸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