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汉以后到近代以前时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汉以后到近代以前时期分类:【地域文化】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在2000余年的封建时代,中国的文化,基本上以齐鲁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主体,不断融合其它文化向前发展的。但是,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向西转移,齐鲁地区文化相对衰落下来,齐鲁文化成为全国统一文化的主体,作为地域文化它却失去了优势。这一时期的齐鲁地区的文化,虽还保有先秦齐鲁文化的流风余韵,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科学技术在2000多年来虽然都有重大贡献,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却逐步消失了。 这一时期,齐鲁地区文化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两汉经学、秦汉方仙道文化、泰山封禅文化及魏晋以降的文学艺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 (一)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是先秦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直接延续,也是齐鲁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产物。所谓“经学”,主要是对儒家经典,《诗》、《书》、《易》、《礼》、《孝经》、《论语》等的研究和阐释。两汉经学家,大多集中在齐鲁,而且以齐、鲁两地分为两派。今文经派集中于齐地,称为齐学;古文经学,主要集中于鲁地,又称为鲁学。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主要区别,一是经书来源不同,二是书写的文字有异。今文经书是根据秦博士记忆背诵,口传笔录而来,其文字是用今文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汉隶书写的,故称“今文经”。古文经书是根据地下发掘、鲁壁中发现和民间私藏而幸免于秦火的经书,如鲁恭王从孔子宅间壁中发掘的《礼记》、《孝经》、《尚书》、《论语》,鲁三老所献之《古孝经》,鲁淹中出土的《礼古经》,北平侯张苍所献之《左氏传》,河间献王发掘出的《礼经》等,都是先秦六国时的篆文,故称“古文经”。但今古文经学之争却并非因为书体的不同,而是因为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对立。今文经学派重政治,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的致治之道,是政治思想学说。其研究目的在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服务。因此,其研究方法在探求“微言大义”,而不拘于文句的训释和史料的考证。古文经学派重学术,把孔子视为史学家,把“六经”视为古代历史著作,其研究方法强调名物训诂和史实的考证。这样,两派对经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某些史实的看法也就不同,为此两派争辩不休。今文经以《公羊传》为主要经典,古文经以《周礼》、《左传》为主要经典。今、古文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分别是东汉任城(今山东济宁)人何休和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郑玄。这两个学派形成的两种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影响中国学术2000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治学之道发挥过积极作用。两汉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先秦齐鲁文化流风结出的主要成果。两汉时期的齐鲁仍不失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地位。 (二)方仙道与泰山文化
秦汉之际齐鲁地区除经学外,方仙道文化和泰山文化占了重要地位。 1.方仙道术文化是齐鲁文化的衍生文化之一。尤其是齐文化,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和大九州说,黄老道家的虚静无为说等对神仙方术和道教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是它们为神仙方术留下了余地,给神仙方术之士以启迪,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秦汉之际,神仙方术之士多出于齐、赵和燕地并非偶然。再加上秦皇汉武等帝王笃信“五德终始”和厉纬之学,企望长生不老,千方百计利用神仙方术之士去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方术之士投其所好,用神仙迷信去附会儒家经义,欺骗帝王并取得信任,致使神仙方术之士活跃一时,造出了秦始皇命卢生、徐福等入海寻找仙山神山,向神仙求索不死之药,最后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不归的千古奇案。 2.泰山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缘起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和帝王对泰山的封禅。泰山封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源。由于早在新石器时代,东夷人便在海岱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泰山周围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于是人们便产生了有关泰山的神话传说和神圣的崇拜。人们崇拜高山,因为它上插云霄,与天接近,被视为通天的神梯。高山体大稳重,是地碉的最佳住处。山又与云雨相连,似乎是云雨生处。 因此,人们早期对山的崇拜与求雨有关。 殷虚卜辞有:“庚午卜,其 雨于山”(邺三38,4);“□□[卜]、[其 于]山,雨”(宁沪1,90);“于□山, 雨”(粹编934)等记载。因为泰山在东方最高大,所以人们认为泰山为云雨发生之处,祈雨最灵。《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泰山雄踞东方,与万物发生有关。《礼记?乡饮酒之礼》云:“东方者春……产万物者圣也。”和生命发生联在了一起。泰山又称“岱宗”,“岱”即“代”,与大、太、泰读音一致。代有“世代”、交代、更代之意。《风俗通》曰:“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既有主生意,也有“交代”意。故齐人以泰山为“地主”,地下死人都要归泰山神管辖,并有传说:泰山是人死后的灵魂归宿处。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的观念,与泰山崇拜有关。泰山是炎黄子孙心中的根。泰山和天帝有亲缘关系,《博物志》载:“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三国志?乌桓传》云:“中国人以生死之神归泰山也。” 泰山既是生命发生处,又是死后灵魂的归宿;既是天帝之孙,能上通天,又是“地主”,主宰大地,那么它就是天地之间最有权威的神,故“王者受命恒封禅之。”(《风俗通》)民间送生告死,皆祷告之。帝王封禅泰山,是想通过泰山与天帝沟通,以便“神道设教”,抬高天子的权威,便于统治。民间顶礼它,为了求泰山神碉保佑,消灾祛邪,益寿添福,多子多孙。泰山封禅,据管仲说,上古时代就有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史记?封禅书》)这十二家是无怀氏、虑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尧、舜、禹、商汤及周成王。齐桓公也想学古帝封禅泰山,管仲说他尚不够格;鲁国大夫季氏祭祀泰山,孔子说他是僭越行为,是忍无可忍的事。就是说泰山是天下最高的神,只有统一天下的帝王才有资格封禅。直至秦始皇一扫六合,统一中国,成为千古一帝,根据传统,他举行了隆重而浩大的封禅活动。之后,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封禅泰山者不绝于代。所谓“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每世之隆,必封禅以答焉”(同上),等等,都说明了泰山封禅的缘起和目的。 由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对泰山的崇拜和顶礼,赋予泰山以深厚的文化蕴含,于是形成了以崇高庄严为基质的泰山文化。泰山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 (三)两汉以后齐鲁文学艺术
两汉以后,齐鲁地区文化相对衰落了。作为两汉经学遗绪,魏晋时期尚有著名经学家王肃、王弼(也是玄学创始人)、玄学家王衍等,魏晋以后,齐鲁学术在全国就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了。明清时期稍有复兴,但较之中原、江南,仍然微不足道。值得重视的是齐鲁文坛和艺坛。魏晋以降,齐鲁文学艺术发展起来,著名人物代不乏人。如建安七子中齐鲁籍的四人,太康诗人左思,文论家刘勰,词家双祖济南“二安”,明清剧作家、小说家孔尚任、蒲松龄等,皆是领一代风骚的人物。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曹植父子,唐代诗坛双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虽非生于齐鲁,但在该地长期活动,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同时也留下了不少作品,为齐鲁文化增添了光彩。 此外齐鲁画坛、书坛、石雕、碑刻、佛教石窟、道观建筑和民间艺术等也光彩四射。如汉代帛画及画像石全国首屈一指;王羲之书法空前绝后,被誉为书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堪称一绝,一直被珍藏到今天。如此等等,皆表现出齐鲁文化的流风余韵,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