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移情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移情说分类:【文化精萃】 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的生命移置到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对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的进化论。证明它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移情的现象早为人所注意,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它是一种隐喻。但正式用“移情作用”这个词的,是19世纪的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her,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1807―1887)对移情现象也作过深入研究,所以他父子被认为是移情说的先驱。对移情现象作过论述的人很多,其中立普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从心理学方面深入研究了移情现象,贡献较大。他概括了移情作用互相联系的三个特征:第一、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存在或实体,而是体现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力量能活动的形象,因此它不是和主体对立的对象;第二、审美的主体不是日常的“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只在对象里生活着的自我,因此它也不是和对象对立的主体;第三、就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来说,它不是一般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生一个印象或观念那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生活在对象里,对象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 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移情说在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界一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作为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结晶,强调审美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形式表现内容的必然性,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移情作用并不是绝对的普遍现象,不能把它同审美活动等同起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