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程朱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程朱学派

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理学的主要派别,首创者为二程(颢、颐)。集大成者为朱熹,故名。亦称程朱理学。倡言“理”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理便是天道也”,“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认为“理”也存在于人们生活中,“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为学主“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谓“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讲究“操存涵养”、“格物穷理”,提倡“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认为“格物致知”全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宋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程朱理学曾长期居于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但进步思想家对它的批判和斗争亦从未间断。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称。后人亦称程朱理学。两派思想基本一致,与陆王心学相对立。二程重视教育,认为欲堵塞动乱之源,唯有运用教育,教人“复天理,以达到圣人、仁人的境界。赞同圣人可学而致,并因袭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学者的首要问题是确立学做圣人的志向。而要学做“圣人”,既要进行“格物穷理”的“致知”工作,又要做“存心养性”的“涵养”功夫,重视儒家经典,尤其重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在读经方法上,二程认为既不能止于“章句训诂”,也不能“记诵博识”、“玩物丧志”,应坚持“由经以求道”,教师主要指导学生读经的方法,至于蕴藏在经中的“义理”,应由学习者去反复思绎,从己出发,由近及远。故二程提倡勤于思,在思考过程中发展思想。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信守儒家的“为政以德”的观点,重申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人伦”,凡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气质之偏、人欲之私,需要经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变化气质”,逐步达到“复尽天理”。严厉地批评了南宋学校以科举为直接教育目的,主张培养人才,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成为一个自觉地恪守纲常道德和封建等级制的“醇儒”,朱熹的教育目的论,也排斥实用的学问和农业技术进入学校。朱熹重视儿童教育。认为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格不胜之患也”(《小学书题》)。朱熹阐明了儿童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是强制性的,然后是积久成习,不需用心就自然地不越矩。对于成人教育,以学、问、思、辨、行作为其教育次序。认为读书和修养的功夫始终是“主敬”,朱熹提倡学生自己勤读书,教师只作解惑式的讲学,这种教学方法叫讲问。朱熹所主张的教育思想,始于读书,终于修身,在修身过程中,朱熹尤其重视“慎独”、“节情”和“忍”的修养功夫。程朱学派的思想,元明以来影响很大。参见“伊川学派”、“理学学派”。

北宋二程(颢、颐)和南宋朱熹两学派的合称。后人亦称之为程朱理学。二程尽管在论天理人心上略有分岐,但基本倾向一致,共创“洛学”,成为正统理学的奠基者,由朱熹继承发挥而集理学之大成。两学派思想一脉相承。与陆(九渊)王(守仁)心学对垒而立。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是离开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的实体,由它主宰和派生万事万物。为学主“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颐《遗书》卷十八);“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宋元学案?晦翁学案》案语)。其学意旨乃在于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元明清三代数百年间为理学正宗,影响极大。参见“明道学派”、“伊川学派”、“考亭学派”。

宋代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学派。宋代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后人亦称为程朱理学。该学派肇端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程朱以“理”为宇宙的本原,认为“宇宙只是一理”;“天命之性”即理的体现;为学在于“穷天理,去人欲,”其方法是“居敬穷理”。朱熹曾和陆九渊进行过关于“太极”、“心性”和治学方法问题的争论,又分别与永喜学派的叶适、永康学派的陈亮等争论过功利、王霸等问题。宋代以后,统治者提倡和支持程朱理学,使之长期保持思想方面的统治地位,影响甚为广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