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窑洞建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窑洞建筑

分类:【地域文化】

建筑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表现,体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民情和环境特征。窑洞民居,冬暖夏凉,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节省建筑材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系统。“寒窑”固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贫困的象征,但也是中国北方广大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依托。窑洞是一种极为古老的,又是一种至今还被运用的建筑类型,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住宅的重要形式。它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造价低,建筑技术简单。

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河南省的窑洞民居,又集中分布在郑州以西的黄河南岸各县市,如荥阳、密县、巩县、洛阳、孟津、新安、渑池、陕县、灵宝等地,其中又以荥阳、巩县和洛阳周围地区的窑洞最多,建筑式样最典型。

住在窑洞里,冬天的温度比地面房屋里要暖和,夏天的温度比地面房屋里要凉快。窑洞内的温差,昼夜变化很小。如荥阳县有些地方,一般窑洞内冬天温度保持在7℃左右,夏天保持在33℃左右。而地面房屋内,冬天时有结冰现象,夏天有时热到37℃。

人类祖先早就知道土的特性,因而他们在原始社会就挖掘自地面直上而下的竖穴居住。但窑洞是横穴,它跟黄土山坡峭壁成直角,方向与地面平行,这与原始社会人们居住的竖穴不同。那么,窑洞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由于缺少必要的文献资料,所以目前尚难说清。但可以断言,窑洞的出现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很可能从原始社会以后,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开始建造这种横向的洞穴供自己居住之用。

中原地区的窑洞民居,比其他地区更早见于文献记载。《三国志?曹爽传》云:曹魏后期,曹爽专权,“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其家,妻妾盈后庭”。他在首都洛阳“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何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这种窟室就是窑洞。到北魏时,这所窑洞尚未毁坏。《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注云:永宁寺“其地是曹爽故宅,经始之日,于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地可丈许,地壁悉累方石砌之,石作细密”。可见这所窑洞具有相当高的建筑水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就诞生在河南巩县的一所窑洞里。这所窑洞位于巩县南窑湾村,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以这所杜甫诞生窑为中心的杜甫故里已成为中外游客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本《巩县志》卷四记载:“李密窑,在县南黄冶村。密幼生于此,窑址尚在。”又云:“曹皇后窑,在县西南原良保。宋皇后曹氏幼产于此,因名。”由此可见,隋朝末年瓦岗军中的李密和北宋曹皇后也都是诞生在巩县窑洞里的。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朝廷收复陕西,秘书少监郑刚中随签书枢密院事楼?到该地进行安抚。郑刚中回临安(今杭州)后,曾写《西征道里记》一书,记载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书中谈到当时河南一带的窑洞情况说:“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窑洞的方法说:“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除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宋代最为详细的记载中原窑洞情况的资料。明清以后,有关中原窑洞的记载逐渐多起来,有些诗人也开始描写中原窑洞地区的风光,如清人陈维崧《巩洛道中书所见》诗中,就出现了“巩洛饶陂牾,水土互蟠结”、“居民数百家,伏处类巢穴”

一类的诗句。

好的窑洞可住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中原现存的许多窑洞,由于缺乏开挖时的题记,究竟有多长历史,已很难弄清楚。从现存窑洞看来,中原地区的窑洞,长期以来,基本上形成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靠崖式窑洞。这种窑洞建在黄土谷沟或峭壁之下。凡是有窑洞的地方,黄土层都比较厚。这些黄土高原经过长期雨水冲刷,沟壑纵横。人们便在沟畔、崖边挖窑洞居住。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不同,靠崖式窑洞又可分为沿沟式窑洞和靠山式窑洞两类。沿沟式窑洞凿在冲沟两岸的崖壁上,冲沟两边都有窑洞,窑洞门都朝向冲沟。窑洞前边的地方不如靠山式窑洞前边开阔,但更有利于避风沙,冬天也较暖和。靠山式窑洞凿在黄土山坡上。有些山坡上,可以顺着山势,上下建两三层窑洞,参差成台梯式。每个窑洞前面,都修有平台。

这些窑洞的门口,常用砖镶砌成墙,中间留有门洞,门洞上安窗,窗下安门,或者将窗户安在门旁边。窑洞门上方,一般都用砖砌成屋檐,以防雨水冲刷。整个窑洞前面的这些部分都称为窑脸,一般人家的窑脸都装修得比较漂亮。窑洞内部一般是狭长的,长度往往是宽度的三四倍,少数甚至七八倍,可长达20米左右。窑洞顶部都呈半圆或尖圆的拱形,使上面的重量沿抛物线方向分散到两边。若要一洞多室,窑洞中间可留隔墙,再向深处发展。有时也有二三个洞互相平行地挖在一起,它们之间在内部以门洞相通,对外只有一个洞有门,其他洞皆于外侧开窗采光而已。有些窑洞之上,隔相当厚度的黄土,又可再挖窑洞,称为“天窑”。由下层窑顶穿洞,用梯子登上天窑,也有在洞外另挖阶梯的。天窑往往较小,只作贮藏之用。也有的窑洞较高,内部以板隔成上下两层,用木梯上下。窑洞内部还常挖有壁龛,以便存放物品。窑洞内壁有的用自然土面,有的刷上石灰,或者用砖券砌。窑洞后部,光线较差,一般只作贮藏室。窑洞前部,空气和阳光充足,一般放灶、床(炕),作起居之用。窑洞内大部分陈设也跟房屋一样。

靠崖式窑洞前面,有时用墙围成院落。有时也配合窑洞建一些房屋,住户们又常将这些窑洞和房屋用墙连起来,组成院落。这些窑洞院落就是窑洞住户的庭院空间,它把住宅与外界空间分隔开来。众多的窑洞院落集中在一起,就形成窑洞村落。这种窑洞村落常是从沟底到崖顶都布满窑洞的多层次的立体山村。

第二种是天井院式窑洞,又称地坑院或下沉式窑洞。这些地方,由于没有垂直的崖面可以利用,于是人们便先在黄土岗上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天井式的地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地坑四周挖出窑洞。这种地坑,就类似庭院。地坑的深度,由窑洞大小决定,一般皆深达数丈。地坑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要求的庭院大小。地坑四面所挖的窑洞,一般都分主次,如一边挖三洞,则中间为主室,两边为辅室。这种天井院皆用隧道与地面相通,为了使入口尽量与天井院靠近,这些隧道常采用折角方式,有些隧道入口还建有门楼。窑洞上面为场圃田园。天井院中排水,一般都是在院内挖渗井,有些渗井深达10米以上。有时几个天井院之间用隧道沟通,合用一个入口。为了识别和保护之用,天井院周围的地平面上都建有矮墙。在天井院中可种植树木花草,也能喂养牲口、家禽。当然,天井院中的鸡窝、猪圈、牛棚等也都凿成窑洞。天井院中窑洞的建筑式样跟靠崖式窑洞基本上一样。

在中原地区,有些天井院只有一户人家,也有些天井院住好几户人家,各家又独自有一个小院落。天井院多的地方,便组成了天井院窑洞村落。如河南巩县有由20多个天井院组成的窑洞村落,洛阳以北邙山上有由200多个天井院组成的窑洞村落。这些都是国内有名的地下村庄。

第三种是独立式窑洞,又称为锢窑。这种窑洞不临沟、不靠崖,也不在天井院中。它实际上就是在地面上建的窑洞式房屋。独立式窑洞皆用砖石或土坯券成,室内不用木料架构,窑洞上面堆积较厚的土层。独立式窑洞常由多孔排列在一起,亦可建成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用材简单,施工方便,也具有一般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由于它纯属人工建造,所以在建筑设计和空间安排上,更可以发挥创造性。许多住惯了窑洞,而又难以找到可挖窑洞的地方的人,常喜欢建造这样的住宅。不过,这种独立式窑洞在整个窑洞民居中比例很小,形成村落的更不多。

凡是挖在黄土中的窑洞,窑洞门口的崖壁上都削得很陡,这是为了防止雨淋而造成倒塌,因为斜坡易塌。窑洞上面一般都做成平顶,以防积水。根据中原地区的习惯,窑洞院里的主窑一般住长辈,非主窑住儿孙。凡是作仓库用的窑洞,顶部一般都凿有孔穴,以便倾谷入仓。

中原地区的黄土高原上,由于居住窑洞的人家,不在天井院中,便在崖下沟中,因而在这些地方行走,常听到鸡鸣狗吠之声,就是见不到村庄和房屋。甚至在沟深的地方,连树梢也在地平线之下,不走到近旁,不知有人家。有时沟边的树木将沟遮严,游人往往见不到沟有多深,而误以为街道。夏天洪水暴发,沟中有水,两崖人家可相望对谈,沟上建桥往来。所以,这些窑洞地区的风光,十分别致,也相当有趣。

旧时,涉县穷苦人家盖不起平房,便在土崖上打土窑洞,穴土而居。还有垒建窝洞的,即傍依土岩或石崖人工垒石,顶部发碹。窑洞内部有直筒式,每孔窑洞自成一室;也有复式,一门多室。20世纪50年代以后,住土窑者渐少。80年代以后,有的窑洞改用砖砌,并在窑洞之前盖房与窑相连,或者在窑上盖房呈楼式建筑,冬暖夏凉,颇受欢迎。

蔚县丘陵区的窑房(窑洞),以两间或三间的居多,房深一般5米左右,宽和顶高均为3米,里外墙厚约1米,窗户上圆下方,屋顶留有烟囱。

20世纪70年代前的涉县窑洞(杜学德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