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立春迎春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立春迎春牛分类:【中国民俗】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将一年365天分为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变化。当太阳处于黄经315度时,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此日即为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曾将其作为春节,无论统治阶级还是民间大众,对立春节日的祭祀都十分重视。《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神句芒……是月也,以立春。……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先秦以来,立春的各种活动有行春文、迎春、鞭打春牛、迎芒神、挂春幡、做春盘、咬春等等,各地历代或有异同。福建各地至近代仍保留迎芒神、打春牛等传统的习俗。立春日的迎春牛、芒神的仪式,各地大致相同。芒神一般以纸扎成人形,高三尺六寸,象征一年365日。其形状衣着还有不少规矩,如立春之年时值寅辛巳亥,芒神则饰为老者;子午卯酉,则为壮年;辰戌丑未,则为幼童。如立春日为子日,属水,土克水,芒神着黄衣;如为土日,木克土,芒神着青衣,等等。土牛以桑柘木为胎骨,象征春草萌动。身高四尺,象征四时。长三尺六寸,象征365日。头至尾长八尺,象征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时。鞭用柳枝,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以本年天干为头、角、耳,地支为身,纳音为蹄尾肚。如甲子年干属木,头角耳皆青色;支属水,身为黑色;纳音属金,蹄肚尾即为白色,等等。 唐宋前后,福州等地就有迎芒神和打春牛活动。宋淳熙《三山志》说立春日鞭打春牛,家家吃蔬饼即春饼。南宋张所南《游宦纪闻》说:“三山之俗,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门之前,若清明自晡及旦,倾城出观。巨室或乘轿旋转,相传看牛则一岁利市。”明清以来,古籍方志对此仍多有记载。清乾隆《福州府志》卷24亦说:“立春前一日迎土牛,州人聚观。……是日啖春蔬春饼。”五代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与民休息,广辟草莱,促进农业生产,使闽国前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后世为纪念他的功绩,特地将他在福州城内庆城寺附近的故宅辟为闽忠懿王庙,春秋祭祀。每年立春前制春牛,按例都到忠懿王庙前乞土一丸掺和制春牛,象征弘扬其遗德,今闽王祠内仍立有明代镌刻的“乞土胜地”石碑一方,供人瞻仰。 迎春牛遗迹―――福州庆城寺“乞土胜地”碑 清乾隆《福建通志》卷14记载迎春仪式时说:“有司预期塑造春牛并芒神于东郊外春牛亭。立春前一日,府州县率属俱穿蟒袍补服至春牛亭。通赞导至拜位,唱就位,各官俱就拜位,上香鞠躬拜兴。初献爵,再献爵,三献爵。读祝文,读毕,通赞又赞两礼拜毕,簪花,上席酒三巡,属官长先行,长官次之,春牛随后迎至府州县头门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鞭春仪注是:“本日清晨备牲醴果品,府州县率属俱朝服。通赞导至拜位……导至土牛前,各官俱执彩仗排立两旁。通赞曰长官击鼓,遂擂鼓鞭春,各官击牛者三,揖平身。通赞导至芒神前,揖平身,礼毕。”这算是完成了迎春鞭牛礼仪。 清代后期福州的迎春活动仍很热闹。春牛在立春前塑好,立春日开始迎春活动。当日,近郊各乡都选派代表进城会集知府衙门前,组成一支迎春队伍。队伍例由太守率领,骑马走在前列。前面彩旗飘扬,鸣锣开道。队中间杂笙箫鼓乐和梨园百戏,十分热闹。农夫们抬着春牛殿后,从府里沿鼓楼前、南街、南后街、东街等街道浩浩荡荡游街行进。最后由东城行春门出城。游行队伍所过,万人空巷,男女老幼争相观看。后街等地还陈列有泥塑小春牛和版画春牛图等供人选购。迎春牛队伍出东门,在桂香街迎春亭稍事休息,接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和款待。之后转到当年特定的某个乡村举行鞭春仪式。所谓“鞭春”,就是太守亲自带头耕田。当春牛迎入里社后,村中家家户户都要来上香礼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时一年轻力壮的农夫手持彩鞭在春牛屁股上轻打三下,然后奔向田间,太守等人也跟着前去。田间早已备有一头健壮公牛,身拖铁犁,角披结花彩帕。随着鞭炮声响,农夫举鞭鞭牛,太守手扶犁把约走20来步,就算率领农民春耕了。清光绪以后,知府不再亲临鞭春,此后连这一仪式也逐渐取消了。 汉唐时期,中原各地有挂春幡即春旗的习俗,即于立春日将春幡插在头上或挂在树枝上以示迎春,此俗闽中近未流传,但买春牛图或泥塑春牛的习俗还尚存。至于吃蔬饼即春饼的习俗,自唐宋以来至今仍存。闽中民间原来还有接春仪式,在立春日举行,即各家在立春日陈设瓜果、米饭、窗花、铜镜及花瓶烛斗等物,焚香燃炮,朝天迎拜春神来临。香炉边列有“春到吾庐”、“万象回春”等吉利字句的红纸条。此俗后来并于正月初一与祈年一并举行。 福建其他地区的立春习俗和闽中地区大体类似。在闽北各地,如清咸丰《榕城岁时记》引《瓯宁志》说:“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牛于东郊,至期欣然放纸炮,名曰接春。”又引《建阳志》说:“家具春饼,饮酒。及时燃炽炭发炮于庭,曰接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续修浦城县志》岁时条载:“立春先一日,祀芒神,迎春东郊,出土牛以送寒气。至期接春,燃炭,放花爆,卷春饼以佐春盘。”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载:“立春,民间以茶果饭(塑饭高尺许,插花,以红纸附葱其旁,名‘春饭’)、白菜(以沙栽白菜碗内,共二本)迎春,间以红帖书‘新春大发’、‘福随春至’等字贴之。如是年无立春,谓之哑年,难饲猪。”闽西南民间亦是如此,如民国《上杭县志》卷20载:“立春前一日,旧时县官迎春,今已不行。民间于立春日具香烛、纸爆向东方行礼,谓之接春。”民国《漳浦县志》卷3则载:“立春前一日,有司备仪礼迎春于东郊……男女阗塞,有不远数十里而至者。次日立春,有司鞭土牛,磔之以毕寒气,人家争取牛土,投豕牢,祝豕肥大如牛。”这种将土牛击碎,人争取之并投之猪栏,祝猪肥壮如牛的习俗,在闽中地区似较罕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