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端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端午分类:【传统文化】 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按照十二地支纪日法,此为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 “端午”。《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 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最早应来源于夏至节,此时天气渐热,正是疫病发生的时节,故节日的主题是驱邪禳灾、避鬼祛瘟。这一天,人们将艾叶、菖蒲和大蒜一起挂在门首,称为 “水剑”。唐代以后还有张挂符印或钟馗画像的,小孩的额头上涂雄黄,成人则喝雄黄酒,而且点燃雄黄、白芷、芸香等在室内烟熏,采草药熬水沐浴,这一切都是为了避鬼驱邪。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是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现代学者闻一多根据这一特点,认为端午节最早应是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族祭祀图腾的节日。汉代以后,端午节就与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了。屈原是楚国贵族,他才华横溢,很受楚王器重,但后来由于坚决反对楚王的对外路线,小人又乘机挑拨离间,逐渐被楚王疏远,最后竟遭到流放,因不忍目睹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悲剧,投汨罗江自杀。传说屈原投江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起源,便被解释为人们试图拯救沉江的诗人,而吃粽子的习俗据说也与悼念屈原有关。《续齐谐记》 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后,楚人感到非常哀痛,每年此日,他们都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奠他。东汉初年,有个叫欧回的人,白日在江边忽遇一人,自称是屈原,告诉他: “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蛟龙所吃。如果你们再祭我的话,请用楝叶塞住竹筒口,并用五彩丝缠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 欧回就将此事转告大家,后世竹筒装米演变为做粽子,而缠以五彩丝,则是汨罗祭屈原的遗风。由于屈原在传统文学中的崇高地位,端午节也就很受重视,唐代以后,便被历代朝廷定为大节日。 中国传统节名。亦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古时以五月初五为向鬼神祈求解除灾的日子, 后来逐渐形成固定的节日。民间习俗在端五节要竞渡、吃粽子、插艾枝等,相传渊源于悼念屈原的活动。唐代,因唐玄宗的生日为五月初五,为了避讳,改端五为端午。唐代端午为一大节,即 “千秋节”。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 “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囊,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明代宫廷盛行此节,于五月初一就开始在殿阁悬挂吊屏,上面绘有天师或仙子、仙女持剑的 “降五毒” 图案。吊屏须过一月之后才撤下。初五日,宫中诸人要饮仇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后宫妃嫔相邀观赏石榴花,佩戴艾叶,说是能够免除灾病。皇帝则亲驾西苑,观看赛龙舟,或到万岁山前插柳。清宫端午节庆典活动更多,皇帝率王公大臣于福海观赏龙舟竞渡,皇太后则携皇后、妃嫔等观赏戏曲,戏曲内容大都与屈原事迹有关。在节日的前后,王公大臣、妃嫔太监还须向皇太后、皇后敬献礼品,香囊、荷包、如意之类。至于民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和菖蒲等习俗,一直沿习至今。 农历五月初五日,亦作“端五”,“重五”。此俗本是“南蛮”节俗。端午节时,民间有以芝兰草浴身的习俗,用以祛除疾病,因夏日临近,天气渐热,此节在旧俗中,也说为扇子始用之日。《初学记》卷四载《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俗称粽子,后人附会为屈原投汨罗江所致。汉以后,亦称:“浴兰令节”。 又称“端五”、“端阳”或“重五”、“重午”。岁时节令习俗。夏历五月初五,民间称为“端阳节”。其来源说法不一,但普遍流传的说法则是春秋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故后世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届时要进行龙舟竞赛,以象征当年划船救屈原的情景,并投粽子入水喂鱼虾、蛟龙,以免屈原的尸体被水族吃掉。此日吃粽子和炸油糕是不可缺少的,民间还有插艾草、悬菖蒲、挂蒜头的习俗,意在驱恶辟邪。并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用以灭虫防病。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唐宋以后,端午被视为夏季最重要的节日,皇帝常常在此日给臣下赐扇和赏给食品等。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俗称“菖节”。家家门前插菖蒲、艾叶,象征为“蒲剑艾虎”,用以除妖避邪。相传“五月五日午,手持菖蒲剑,斩邪入地府”,“艾似旌旗,能招百福;蒲如宝剑,可斩妖邪”。大人小孩都用艾蒿、菖蒲、柚叶、鱼腥草、丁公藤、板蓝根等多味草药熬的汤沐浴,药浴后,再在肚脐、胸颈、背肩上涂擦雄黄酒,以求全年免生痱子疮毒。小孩系五彩线,颈上挂绣制精美的香包。相传农历五月瘟疫滋生,五月五日又为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用雄黄酒洒于房屋四周,或在室内室外洒石灰,大搞卫生,以防蛇、蜈蚣、蜘蛛、蚂蚁、蚊蝇“五毒”。山区有些农家兴这天上午采撷各种草药,晒成“午时茶”,用于暑天清凉解热,认为这天采的草药治病效果更好。有的抄写文天祥《正气歌》悬于中堂,或贴写有“端阳端阳,我家吉祥,狮子把门,麒麟坐堂”的条幅,都是为了避邪?灾。这一天,人们早餐多饮雄黄酒,食五子(粽子、包子、鸡子、蒜子、乌豆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包的粽子有牛角粽、四角粽、绿豆粽、火腿粽等不同种类。中午则摆酒设宴,称“过午”。节日里,亲戚朋友要互送包子、粽子、腌蛋、面条等应节食物。端午节过后,气候不会再冷了,有“吃了五月粽,寒衣远远送”之说。 端午卖香包的妇女(黄明延摄) 端午节购买香蒲、艾叶(黄明延摄) 端午期间,靠近江河的村镇,还进行龙舟竞赛,俗称“划龙船”,县城更为隆重。龙船下水前,要举行祭船仪式,叫“呵船”。初一正式下水开划,初二休息,初三到初五为竞渡盛期,锣鼓声十里相闻。丰城县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的民谣。初五傍晚送船,也叫“送圣”,活动至此结束。 湖北地区十分重视端午节。五月初五谓“头端阳”,五月十五谓“大端阳”,五月二十五谓“末端阳”。旧时,堂中挂“张真人”像,庙祝挨家送“端阳符”,家家喝雄黄酒(小儿涂额),宅旁撒雄黄,还用雄黄擦小儿面额耳孔,或在其额上写“王”字,以驱邪避毒。 鄂东过端午有多种活动:①采艾。扎把挂门上,用以避瘴气。②做“香囊”。即用五彩丝线作袋若猫头状,内装蒲艾等药物,给小伢佩戴,为驱蛇、蝎、蜂、蚊、蝇瘟疫五毒。③“送瘟神”。用竹篾扎龙船,先请道士打醮,再宰雄鸡,抹血于船头、船尾,着四健汉抬龙船奔向荒郊,道士执桃弓柳箭追之。至空旷处停止,纵火焚烧之(此俗行新洲县城、施岗、李集等地)。④“赛发粑”。农妇做麦粉发粑,示于村人,让人品评,看谁的发粑又大又白,酥软可口。胜者用以馈送亲友。乡亲夸其为“能干姐儿”(此俗行罗田)。⑤“送情”。青年男子买蒲扇、布伞给未婚妻;青年女子编制帽绊、裤带给未婚夫,表示爱情(前者行红安,后者行罗田)。⑥蘸雄黄酒写“毛娘帖”贴墙上避虫。孝感地区还要打鼓送瘟神。 农历五月初五,是划龙船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全省各地此日皆举行龙舟赛,有的一直要赛到五月十五日。 偷龙船木。为了让龙船在夺标中取胜,须将龙船做成狭长形,龙船的艄越长,行进越快。两侧的主要部位船枘,即浮在水面的船舷最上头的通长整木板,必须选最好的木材,既要结实,又要轻巧。民谚说“椿乃木中之王”。椿树最适于做龙船枘,而这种又长又大的椿树很难寻找。楚地民间制作龙船,若选中了哪家的大椿树,可以不花钱买,往往在夜晚派精壮汉子偷偷地将那棵椿树伐了,在主人家门前放一挂长长的万字头鞭炮,就可以把树抬走。那噼啪轰响的鞭炮声,是一种报喜式的通知,主家是不会责怪的。这种风俗在一些地区至今仍存。 龙舟种类。一般分“赛用龙舟”、“改制龙舟”和“赤膊龙舟”三种。赛用龙舟,是专用于比赛的龙舟。其形窄而长,有木质的龙头和龙尾,龙舟两旁有雕刻或彩绘的龙鳞,船上悬挂彩旗,迎风飘扬。比赛时,像一条真龙游戏于水面。此船多用于大型和正规比赛。改制龙舟,旧时叫“挂天装”,是用“农用船”改制而成的“比赛用船”。比赛前,在农船上装上竹架扎成,用五颜六色的布或绸做成的“龙头”、“龙尾”,两旁挂“龙衣”,中间扯彩旗,安装专用鼓架、旗架。赤膊龙舟系临赛时拖来的农用船,在船头、船尾贴上“龙”字,下水即赛。这种龙舟没有装饰,多用于小型比赛和非正规比赛。 赛龙舟(吴志坚摄) 赛手与着装。正规比赛每船为23人。旗手一名,是龙舟上的最高指挥,胜败与否,全靠指挥是否得力。因而旗手的头脑要特别灵敏,还必须具有“实战”经验。舵手两名,俗称“扳艄”。龙舟在水中行进的快慢以及路线是否笔直,全靠这两人的技巧和力量。执响器4名,其中一人司鼓,一人司锣,两人操其他响器。赛手情绪高低,用力是否协调一致,与响器声音的大、小、快、慢有直接关系。划手16人,船两边各坐8人,在这两排8人中,每排的前一个兼护龙头,把准和调节行进方向,后一个兼负舀出舟中渗水的任务。非正规或小型比赛,一般为15~17人,旗手,执响合为2人,其中一人任旗手兼司锣,另一人司鼓,舵手1人,划手12~14人。每场比赛双方人数绝对相等。 参赛者服装统一,头巾与衣裤颜色一致,有红、黄、白、紫、蓝等色,腰系扎带,赤脚。各比赛队伍之间不得有相同颜色的服饰;不准用不祥之色――黑色。 比赛规则。龙舟赛一般为定程淘汰赛和定程计时赛。淘汰赛是先确定前几名,然后进入决赛。计时赛有1000米、2000米、5000米,看谁所花的时间最少。不论哪种比赛,都是赛体力、赛技巧、赛意志、赛思想、赛风格。龙舟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次“赛”龙舟。看哪家的龙舟扎得好,打扮得美,以评定制作工艺水平和心智。 龙舟巡游(吴志坚摄) 祭龙舟(吴志坚摄) 仪式禁忌。荆楚大地龙舟赛前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在屈原故里秭归县,每场比赛都要举行“开光”仪式。荆沙、汉川、应城等地,赛前要烧纸钱叩禀,由村中长者祷告,以讨吉利,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女性不得跨越龙头,坐月子的女性不能观看龙舟。比赛时,要随着指挥者喊的节奏,岸上、坡下、划者、观者同声呼应。一般分游龙舟巡游(吴志坚摄)进式、竞划式、抢标式3种。比赛进行的起始方向一律为向东,不得向西或其他方向。 唱戏贺节。端午前后,各地都有唱戏贺节的习俗,根据本地群众爱好,邀请戏班演出当地流行的地方戏唱戏祝节。如黄梅戏流行区域的鄂赣皖毗邻地区,多唱黄梅戏祝节。唱戏的时间一般是从五月初一日起,至初七日止。所唱剧目主要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端午有关的传统剧目,如《白扇记》、《乌金记》、《蓝桥汲水》、《苦媳妇》、《祝英台自叹》、《郭素贞自叹》、《双想》、《张三请菩萨》、《种大麦》、《十不清》、《打哈叭》等。二是演唱与端午无关的正剧和喜剧,以加强节日气氛,如《告经承》、《珍珠塔》、《金钗记》、《赶子图》、《鹦哥记》、《掰竹笋》、《夫妻观灯》、《补背褡》、《送表妹》、《送绫罗》等。依江傍湖地区,贺节戏更有特点:五月初五这天,面湖临江搭台,水上龙舟竞渡,台上好戏连台。船上、台上锣鼓喧天,此响彼和,彩旗招展,歌声悦耳,看戏观船,两者听便。1948年端午节期间,黄梅县苗竹林、下石屋、石家畈、张英楼等沿湖村湾在十湖赛龙舟,百船并发,竞相夺魁;十湖北岸苗竹林村后山坡上戏台高搭,邀请黄梅县东南乡采茶名班演唱采茶戏。湖中夺标的喝彩声声震云天;台上艺人们高亢、婉转的唱腔在山湖之间荡漾。从山坡到湖边人如潮涌,场面十分壮观。 送龙舟入海(吴志坚摄) 绣端阳荷包(吴志坚摄) 采“百草药”。在鄂西土家人聚居地,因当地产糯米极少,端阳节少有人能吃上粽子,而盛行采“百草药”的习俗。端午清晨,趁露水未干之前,土家人上山采百草,拿回家熬汤喝。据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现在虽不似以前那样普遍了,但是在农村,特别是有老年人的家庭,这一习俗仍被保持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