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笙分类:【传统文化】 簧管乐器。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成。簧片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笙管为长短不一竹管,于近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角”以装簧片,并插入斗子内;斗子用匏、木或铜制成,连有吹口。有圆形、方形等多种形制,簧管13至19根不等。演奏时,手指按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声。殷周时已流行。《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后世有24簧笙、36簧键钮笙等。可奏和音,适宜于伴奏、合奏或独奏。 笙是一种由几根竹管组成的吹奏乐器。古代文献中常提到它。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它至今是一种有代表性的乐器。“笙”与升官的“升”字同音,所以笙象征着提升。另外的表达法,是画一个儿童拿着莲蓬,意为祝对方“连连(莲) 升官”。也表示祝对方连生贵子,这些儿子将来升官。 笙 中国簧管乐器。也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可以演奏和声的乐器。其构造为,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把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口的斗子上。吹奏时用手指触按竹管下端的指孔,靠簧片与管中气柱的共鸣而发音。由于具有簧和管的混合音色,笙的高音明澈、清脆,中音丰满、柔和,低音纯厚、朴直。 笙的历史非常悠久,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其象形文字记载。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笙是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有12管、14管、18管3种。据考证,笙与竽为同一乐器,区别在于音位排列及簧片数目不同,36簧为竿,13至19簧为笙。从汉唐起,竽的地位开始下降。宋以后有笙而无竽。现在的笙多为17簧、21簧、24簧和32簧。音域宽广,转调方便。形制上有圆笙、方笙、加键扩音笙、抱笙、次中音小排笙等。 笙是和音乐器,不但能演奏四、五、八度的传统和声,还能演奏三和弦、七和弦及更复杂的和弦。演奏技巧多样,不仅宜于独奏、重奏,还能在乐队中起到融合、沟通的作用。 笙的发声原理较为复杂,在音响学中被称为“配合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前就能利用这一原理,足以证明当时科技、乐器制造及音乐艺术的发达。笙于18世纪传至欧洲,欧洲的管风琴制造家仿照其原理用于管风琴,从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自由簧。以后它又促进了风琴、口琴、手风琴等自由簧乐器的产生,从而在世界乐器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古有八音,笙为其一,属于匏类。其器以竹管十余根环列,固定在匏上,其内安有簧片,管上开气孔,开合以发声。吹奏之嘴,则安在匏上。后世因匏易损坏,遂改用紫檀等木为底以代之。古笙分为两种,大者十九簧,又称“巢笙”; 小者十三簧,又称“和笙”或 “闰余匏”,用以演奏雅乐。后世笙制多变,唐代有十二管笙,以奏燕乐; 十七管笙,以奏清乐。宋代有大乐笙,为十六管,又有孟蜀所进之三十六管凤笙 (当为竽),正声、清声、浊声各十二,因乐工已经不会吹奏而废。元代雅乐用十九管之笙,兼十二律及七音。金、元二朝又曾用七星匏 (七簧之笙)、九星匏(九簧之笙) 演奏雅乐。至明、清二代,演奏雅乐时,只用大、小二种笙,皆十七管,小笙有四管无簧,大笙皆有簧,而有四簧不用,实际都只用十三簧。在宫廷音乐演奏时,多用笙以和磬,《诗经》所云“笙磬同音”, 即指此。 古老的吹奏乐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殷代甲骨文已有记载,称为“和”。春秋战国时期,笙是很主要的乐器。笙由笙管、斗子、吹管和簧片几部分构成。最早的簧片为竹制,后为铜制。簧管有十三至十九根之多,最常用的是十七根。吹奏时,手指按孔,用吹和吸的气流振动簧片而发出乐音。笙的音色柔和,饱满,并且能奏出和声。笙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是不可或缺的乐器。笙的种类很多,有芦笙、苏笙、加键笙等。 吹奏乐器。在民间主要用于鼓乐的笙管乐和笙喇叭合奏。佛,道教音乐也常常用笙。笙由笙苗、笙斗、笙嘴三部分组成。笙笛竹制,根部开有指孔,下端安有铜制簧片,依次插入笙斗中;笙斗铜制,呈钵状,顶部沿边缘开出若干苗孔;笙嘴管状,下端与笙斗连体,演奏者气息由笙嘴送入笙斗,关闭笙苗指孔发音。东北地区的传统笙为十七苗,其中1、17两苗无簧,实为十五簧,其 音 域 为a 1 ―― # C 3 。 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