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筷子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筷子舞

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民间舞蹈。蒙语称“萨布亨布吉格”。流传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和乌审旗。多在宴会和祭敖包会等喜庆日子以男子独舞形式表演。舞者手拿一束筷子,打着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偶有快速蹲转、抖肩等动作,随着速度加快,身躯摆动和击筷动作更见快速敏捷。双肩揉动和腰部扭动为基本动律。伴奏乐器多为笛子、四胡、三弦。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蒙古人放牧时,手持一束柳棍,随歌声击打手、肩、地面以自娱,进而演变成宴饮时手握筷子边唱边跳;一说从陕北榆林地区的霸王鞭派生而来。解放后,发展成男女共同群舞的形式,气氛热烈,粗犷豪放。

蒙古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源说不一,有两种。一说蒙古人放牧时,手持一束柳棍,随歌声击打手、肩、地面以自娱,逐步演变成筷子舞;一说从内蒙古毗邻的陕北榆林地区的霸王鞭派生而来。筷子舞多在宴会和祭敖包会等喜庆日以男子独舞形式表演。舞时,伴奏者在周围席地而坐,唱着喜歌,表演者在中间,手拿一束筷子,敲击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偶有快速蹲转、击打地面等动作,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之间相应扭动,动作娇健,节奏强烈。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表演时,头顶叠碗或燃灯,高潮时有接扔手帕的技巧。伴奏乐器多为笛子、四胡、三弦。全国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变男子独舞为男女群舞形式,表现蒙古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新的生活风貌。

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最初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因以筷子伴舞得名。多在宴会和祭敖包会等喜庆日以男子独舞形式表演。舞者右手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以筷击打肩、手、腰、腿、脚等部位,间以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扭动。随着节奏加快,身躯摆动和击筷动作更加快速敏捷,干净利落。技艺高超的艺人表演时,头顶叠碗或燃灯,高潮时间有接扔手帕的动作。有舞蹈动作结束而灯不熄者。伴奏乐器多为笛子、四胡、三弦。基本节奏为2/4拍。解放后改编为男女共同表演的群舞,动作主要在肩、腰和膝盖,很少跳跃动作。

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最初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 因以筷子伴舞得名。相传贫苦牧民为反抗王爷的剥削压迫和日本侵略者,每逢节日,常以聚餐为名,集会商讨斗争策略。如遇王府管家,便由一人手持筷子或碟、碗等餐具起舞,大家以歌声和乐器伴奏,掩护革命活动。故民间又流传有碟子舞、

*

盅碗舞等。原为男子独舞, 舞者头顶燃灯一盏, 右手持筷一束,以筷击打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动作健美,节奏强烈。舞技娴熟者能迅速作完舞蹈动作而灯不熄。解放后改编为男女共同表演的群舞, 搬上舞台。放弃顶灯的形式, 由四男四女集体舞蹈, 间有独舞。男右手持筷一把, 女双手各拿筷一把, 基本动作多保持原有形式, 动作主要在肩、腰和膝盖,很少跳跃动作。1955年曾获内蒙古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逐渐在全国若干地区流传。

蒙古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 一般在宴会酒席上即兴表演,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把筷子,在众人歌声与敲击节奏中起舞。因蒙古包场地狭小,故以原地舞蹈为主,有坐、跪、立、转、仰等动作,用筷子敲击肩、臂、腿、腰、背等部位,或敲击地面,沙沙作响,生动有趣。起舞时节奏舒缓,动作柔韧端庄,典雅别致。随着音乐节奏逐渐加快,最终达到高潮。舞者与观众情绪激昂,发出阵阵呼喊,甚为炽烈。其舞蹈动作以抖肩、扭腰、摆头、摇身为主要特色。既有男、女独舞,亦有群舞,深受群众欢迎。

舞蹈以筷子为道具而得名。为民间喜庆欢宴中即兴表演的形式。早期多为男子在室内单人表演,后在室外各种欢乐场合广泛应用,男女人数不限。在室内表演时因空间的局限,表演者主要在原地坐、跪、立而舞。基本动作是随着腰部的和谐拧动和腿部韧性屈伸变化,用成把的筷子有规律地敲击手、臂、肩、腰、腿、脚等部位,偶有快速蹲转、击打地面等动作。开始时动作柔和圆韧,造型稳健端庄,随着情绪高涨,动作逐渐加快,形成以双肩抖动、腰部舞动、头部摆动为特征的舞蹈高潮,亦可在快速进退或绕圈中做跳跃盘旋的技巧。技艺高超者,可以头顶油灯或碗等道具而舞。舞蹈以鄂尔多斯民歌或笛子、四胡、三弦为伴奏,一人起舞,众人伴唱,动作流畅,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富有地域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