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箜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箜篌

分类:【传统文化】

古拨弦乐器。也作“空侯”、“坎侯”。分卧式、竖式两种。卧箜篌相传为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旧唐书?音乐志》:“箜篌,……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竖箜篌为竖琴前身,后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竖箜篌,胡乐也。……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有项如轸”。

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有卧式与竖式两种。卧箜篌属琴瑟类乐器,有大小之分。以竹为身,以木拨弹,宋代失传。晋代传入朝鲜,成为今朝鲜玄琴的前身。竖箜篌属竖琴类乐器,于东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原地区。体曲长,有大小之分。大的竖抱于怀,两手弹弦;小的左手持琴,右手拨弦。东汉时为22弦。竖箜篌一经传入,便在中原乐坛流行一时,随着西凉、龟兹诸乐种的传入,从南北朝至隋唐一直盛行不衰。日本正仓院内至今还存有唐传23弦竖箜篌残器。由于有成组的弦数,竖箜篌不仅可奏旋律,亦能奏和声,表现力很丰富。历代出现不少演奏高手。也有不少赞美箜篌的诗篇传世。明代以后渐少使用,以至失传。近年有人参照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竖琴原理,设计试制了新型箜篌,称为雁柱箜篌。音域达5个八度,集筝、琵琶、古琴和竖琴等多种乐器优点于一身,使这一古老乐器再次焕发了青春。

中国古代弦乐器。汉武帝时,因祭祀太一、后土之神而制,用于郊庙雅乐。其形似瑟而小,有七弦,以合五音、二变。用木片弹拨之,其声似鹤鸣,极为清越。到南北朝时,已用于演奏俗乐。至明代,丹陛大乐所用之箜篌,长四尺八寸,宽五寸,已增为二十弦。古代又有西域所传入之竖箜篌一种,其制与中原迥异。形似今日之竖琴,二十二弦,竖于怀中,双手齐奏,俗称 “擘箜篌”或“胡箜篌”。唐代天竺部伎所奏,又有凤首箜篌,与竖箜篌相似,其首雕有凤形,颈部有轸,为二十三弦。著名诗人李贺作《箜篌引》诗曰: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皇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元代所用者,则为阔腹,腹下加横木及轸,并增为二十四弦,柱头及箜篌之首仍雕如凤头。古代著名的箜篌乐曲,则有《公无渡河》等。

箜 篌

古代弹拨乐器。又名坎侯、空侯。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属琴瑟类的卧箜篌约造于公元前111年。卧箜篌用于隋《九部乐》、唐《十部乐》的“西凉乐”和“高丽乐”中,此乐器唐代被传入日本,更早以前则已传至朝鲜,今名曰玄琴。竖箜篌随西凉乐传入中原,据《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并非华夏之旧器。”《通典》云:“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用于隋、唐《九部伎》、《十部伎》中的西凉、高丽、龟兹、疏勒等部。凤首箜篌即印度维那,其形制与竖箜篌相同,因饰以凤首而得名,约于六朝后半传入中原,用于天竺乐,中唐用于骠国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