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管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管仲分类:【传统文化】 春秋初期政治家。旧时海盐业和娼妓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之一。字仲,名夷吾,颖上(颍水之滨)人。出身贫贱,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上卿,尊称“仲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对内实行政治经济的变革,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业;寓兵于民,扩大兵源,举贤任能,从此国力大振。在两淮盐区建有盐宗庙,庙中主祀盐祖胶鬲,管仲为配神,在同一地区也有主祀管仲之庙。因为当年管仲曾掌管海盐专卖,所以把他视为盐政之祖。旧时许多盐店贴有颂扬胶鬲与管仲的对联。管仲又是娼妓业所供奉的祖师之一,其根据是通常所说的“女闾三百”事,即在宫中设市,让女子居住,以便行商。后来被说成管仲为佐军队之需而开设妓院。在老北京还有一种传说:管仲留下了娼妓行,所以供奉管仲。许多地区的娼妓业每年定期举办祀神活动,届时彩灯高悬,香烟缭绕,入夜竞放烟火,妓女们招揽游客,畅饮饱食。 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早年家贫,经商出仕均不顺利。与鲍叔牙友善,为鲍所知,荐于齐桓公,被任为卿,尊称“仲父”。执政历40年。管仲在齐国,对内积极进行社会改革。推行“相地而衰(cuī崔。等差,等次)征”政策,按土地好坏分等征收赋税;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用官府力量控制山海之利,发展盐铁业;统一货币管理,调剂物价,推动工商业较快发展。又破格选拔人才,注意赏勤罚惰等,使齐国迅速富强。对外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多次)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现存《管子》76篇,多为后人伪托。 春秋初期齐国大臣,我国历史上著名贤相,政治家。姓管,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人。早年家境贫寒,经商游历各地,与鲍叔牙为友。先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用箭射中公子小白衣带吊钩。后因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其为“仲父”。“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在相齐的四十余年中,因势制宜,实行改革。利用并改进宗周制度,制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乡六,士乡十五。分鄙野为五属,分设各级官吏管理。提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在保持“井田畴均”的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由国家控制和提倡开发山海之利。鼓励渔盐贸易。设盐官,铁官,又铸造、管理货币。设“轻重九府制”,因时而异聚散货物,调剂物价,通货积财。在军制方面,“作内政而寓军令”,“三分齐国,以为三军”。“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里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于全国设置常备军,兵民合一,寓兵于农。特许在庶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规定乡属都要推举人才,否则处以“蔽贤”、“蔽明”罪。士经三次审选可选为“上卿之赞(辅)”。这些措施,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齐国因而不断富强。他还帮助齐桓公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现存《管子》76篇,多数为后人假托。 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 (在今安徽境内) 人。少时家贫,曾与鲍叔牙游,一起经营生意。管仲常常欺瞒这位朋友,多分财利,但鲍叔牙不以为意,照样善待管仲。后来,两人各奔前程,管仲在公子纠手下谋事,鲍叔牙在公子小白手下供职。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国外赶回来,争夺君位。管仲奉命率领一支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在通往齐国都城临淄的道路上两军相遇,管仲发箭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青铜钩,小白假装中箭倒地而死。管仲向公子纠报告了公子小白的死讯,公子纠大喜,但等他们一行人慢悠悠到达临淄城下时,公子小白早已抢先登上君位,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他发兵逼鲁国杀死逃回去的公子纠,囚禁了管仲。这时,鲍叔牙向齐桓公进言:“陛下要治齐国,有高溪和我足矣;但陛下若想称霸中原,非管夷吾不可。夷吾在哪一国,哪一国就举足轻重,千万不可失去他这样的人才。” 齐桓公被说动了,派鲍叔牙前往鲁国迎回管仲,不久即任为国相。管仲感叹地说:“我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分财利,他知道这是因为我家贫,而不是我贪心; 我曾为鲍叔牙谋事,但却失算,他不以我为愚蠢,知道时机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出仕,三次被黜,鲍叔牙知道这是我运气不好,而不是因为我没有才干; 我曾经三上战场,三次临阵脱逃,鲍叔牙不以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在上,我死了就无人奉养; 公子纠被鲁人杀死后,大臣召忽自杀,我却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道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据《史记?管晏列传》,管仲出任国相后,“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就是扩大流通,发展经济,他的基本观念是: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又说: “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这种思想,就是放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颠扑不破。他还有一句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实在在,不唱高调。司马迁的评价是: “管仲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鄙,因而去之。” 又说: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福,转败而为功。” 在管仲辅佐下,不出十年,齐桓公就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以 “尊王攘夷”相号召,联合中原诸侯,击败了夷狄对中原的进攻。孔子虽然对管仲讲排场的生活作风颇有微词,但却说: “要不是管仲,我们也许都要象夷狄那样披发左衽了!” 这句原话是: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就是衣襟向左开。由此可见,管仲在春秋时代中原的政治舞台上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名夷吾,字仲 (一字敬仲),颍上 (颍水之滨,在今安徽境内) 人。出身贫寒,以商贾为业。少时与鲍叔牙为知交。两人合伙做生意,常得到鲍叔牙的照顾。后来,两人都弃商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结果,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 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桓公囚禁。由于鲍叔牙的极力荐举,齐桓公才任用他。但是他说: “我官小,不能管理那些地位高的人。” 桓公于是让他当上卿。过了一段时间,国家仍不能治好。桓公问是何故,他说: “我贫困,不能指挥富人。”桓公于是赐以市租。但国家还是不能治好。桓公又问,他说: “我未被信用,不能控制与君王亲近的人。”桓公便尊他为仲父,齐国这才治好了。他担任相国后,在齐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军事方面,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而鄙野(乡下) 则有五属,设置各级官吏治理。并以士乡组织为军事编制,以寓兵于农。又建立选择人才的制度,规定士经过三次审选,便可以提拔为上卿之赞 (辅佐)。经济上则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赋税,注意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他设置盐官、铁官,促进盐铁业的发展; 又加强对货币的铸造和管理,注意调节物价。通过这些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外交上,他协助齐桓公以 “尊王攘夷” 相号召,联合各诸侯国,抵御戎狄部族的侵扰。司马迁说: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策法度,常常在诸侯中逞强。 管仲 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仲,桓公立之为“仲父”。谥号敬,故又称管敬仲。春秋初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早年家贫,曾伙同好友鲍叔牙 * 经商谋生;当过兵,做过小官,“尝三战三走”,“三仕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后预测齐襄公必垮,即与召忽、鲍叔议定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小白入主齐国,是为桓公;经鲍叔力荐,桓公乃迎管仲为相。管仲相齐四十年,政绩卓著。外尊周室,攘夷狄,讲礼修信;南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北征山戎,“令燕修召公之政”;会鲁于柯,力劝桓公坚守曹沫之约。由是取信于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内行改革,选贤举能,亲荐隰朋、宁戚、王子城父等,因材受职;又“参国伍鄙”,立乡建属,使城郭(“国”)与郊野(“鄙”)皆纳入一定的组织,文政、武政各有所司;士农工商,四民分处,使各安其业(见《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无夺民时,省刑罚,薄赋敛,“相地而衰征”(《齐语》)。政令顺民之心,法制使民可行,务天时,讲地利,“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管子?权修》),故使齐国货通财积,国富兵强。管仲既讲法制,又讲爱民,“法”是“天下之至道”(《管子?任法》),是“民之父母”(《管子?法法》),明法则可治民一众。国之治安,要“始于爱民”(《小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君主要“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管子》《霸言》与《霸形》)。“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四维之张,正在于“衣食”“仓廪”。这是十分深刻的思想。其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立足于现实,把握住矛盾,“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表现了明显的辩证法思想。为追求万物之本原,提出“水”是“万物之本”的哲学观点(《管子?水地》)。今存《管子》 * 一书,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思想观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