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米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米勒

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画家,出身农家。后半生的27年定居巴比松村,边耕作边创作,很多重要作品在此产生。作品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充满了人情味,令人感到亲切。他的画面没有过多的人物,单纯明确而有力,如《晚钟》、《倚锄的男子》,动作虽处于静止状态,但人物的内在力却紧紧地吸引了观者。画风含蓄、浑厚、凝重,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气氛。他的作品不为当时资产阶级所赏识,直至晚年,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作品还有:《拾穗》、《喂小鸟儿》等。

美国剧作家,出生于纽约市一个商人家庭,其父在3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破产。米勒中学毕业后在一家货栈工作两年,靠挣来的钱上密执安大学,此后,逐渐走向文学创造的道路。米勒于1956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密执安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美国全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金质奖章。并曾于1965年起连任两届国际笔会主席。1945年米勒发表了题为《焦点》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排犹运动为主题。1947年,一部以易卜生式社会道德剧《全是我的儿子》获纽约剧评家奖,米勒因此一举成名。1949年他又发表剧作《推销员之死》其中描述了一个年老体衰的推销员的不幸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美国商业制度,揭穿了美国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话,评论界对其褒贬不一,该剧荣获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米勒也因此获得了战后美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之一的荣誉,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1953年,一部以北美殖民地一桩逐巫案为题材的历史剧《炼狱》问世,该剧影射了美国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者对人民的迫害,而米勒本人也因此受冤屈。这一时期,他还写了反映30年代美国职工生活的独幕剧《两个星期一的回忆》和反映意大利工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的两幕悲剧《桥头眺望》。1960年,米勒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了一部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1964年,他发表剧本《堕落之后》,同年,发表独幕剧《维希事件》,描写德国法西斯主义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情景。1967年米勒发表短篇小说集《我不再需要你》。1968年又发表以描写两兄弟之间产生隔阂的问题剧《代价》。除此之外,米勒还写了大量的戏剧评论,报告文学以及十几部广播剧等。米勒在其作品中力求将社会意识融入剧中人物内心的生活,他反对将戏剧商业化、庸俗化,认为戏剧不是纯娱乐性的,而是一项反映社会现实的严肃事业,戏剧舞台则是重要的思想传播的媒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