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糍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糍粑分类:【中国民俗】 是节日喜庆的上等食品,亦是布依族在婚嫁、丧葬、立房、拜年等红白喜事中必备的礼品和供祭品。其做法是,把蒸成的糯米饭趁热倒入木制或石制粑槽中,由两人以上手持粑棒舂成粑粑团,再用蚕黄或豆粉捏成粑粑即成。一般在举行春节祭祖、接亲、立房等仪式时,都要做成大小两种糍粑。有的地方还用木刻花纹板蘸上颜色,印在糍粑上,使其五彩缤纷。在黔西南一带,捏糍粑打糍粑都配有舞蹈动作,边打边唱,其乐融融。 布依族打粑粑 (李光映 摄) 是土家族过年过节时吃的一种风味食品。除夕晚上,将漂至白净、蒸得透熟的上好糯米倒入木制或石制的打粑糟内,由2人、4人或6人用木杵舂打到无颗粒时,小伙子们即将糍粑放入预先撒有豆香面的簸箕里,说几句吉利话,然后主妇趁热将糍粑团成圆盘样,以示主人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糍粑做好后,男主人把12个糍粑摆在神龛上,并端来刀头、贺菜、酒,还放上几双筷子,烧了香纸,作揖过后,随手就递给打糍粑的小伙子每人一坨糍粑,递的糍粑要大、要圆,以显示主人家慷慨、富有。否则被视为小气,来年财神爷也会因此不来这家。主人家递给的糍粑非吃不可,它意味着帮了主人家的忙,吃糍粑是应得的报酬,更表示与主人家的关系和睦亲切。 小伙子们是随着“打糍粑啦”的吆喝声赶来帮着打糍粑的。谁帮助的人家多,谁就是土家山寨最有力气最能助人为乐的人,谁就受到人们的喜欢。 春节风味食品。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甑里蒸熟,趁热取出置于石臼中,用石碓或木杵反复捣之,使之烂如泥巴,取出放在撒了糯米粉的案板上,每块用手整压成荷叶状,厚度约1寸多,在上层撒上糯米粉,冷却变硬后即成。吃时可切成片放入锅里用油烩,使之皮焦质软,浇上浓糖水,即可盛盘食用。为便于长期保存可用清水浸泡,隔些天换一次水。糍粑除甜食外,也可油炸食之。 鄂西土家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准备拜年:“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神,初三初四拜的老丈人。”在糍粑上要画些装饰图案,还要盖上大印。做大印的木料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是用檀木、椿木、杏木、桃木或白果木做成。盖印也有讲究:大女婿拜岳父的糍粑上要盖“二龙戏珠”;二女婿拜岳父的糍粑上要盖“双凤朝日”;三女婿拜岳父的糍粑上要盖“椿萱并茂”;四女婿拜岳父的糍粑上要盖“招财进宝”;亲戚、邻居相互拜年的糍粑上要盖“喜鹊闹梅”。打的糍粑越多,吃的日子越长,说明主家越殷实。 土家人常在火坑里烧“糍粑”。来了客人,就从铁三脚下掏出来,递给客人吃。如果客人一接过手就拍粑上灰,这是不尊重“铁三脚”这一家之“主”,他只能吃这一个。如果客人接过手,不拍灰,顺手拿起就吃,主人马上就用干净刷子刷掉糍粑上的灰,让客人吃个够。临走时,还要装一口袋,让客人带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