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楼梦――百魅众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红楼梦――百魅众生分类:【风俗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极品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瑰宝。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描写细腻婉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场生死恋情为主线,架构出贾、王、史、薛四大家庭的兴衰史,也凸现《红楼梦》一反传统大团圆结局的悲剧美学价值。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在荣国府居于众星捧月的地位,作者对他的服饰形象着墨最多,并贯穿《红楼梦》全书的始终。 在第三回,失去母亲的黛玉孤身来到外祖母家,刚进荣国府,见到贾宝玉的两种着装方式,一种是日常装,一种是休闲装。作者借助黛玉观察的眼睛,细致描述宝玉的服饰,并使黛玉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宝黛爱情戏的演出拉开序幕。只见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这种着装形象是很多艺术作品中宝玉的典型形象。宝玉脱去外出装,换上休闲装,摘下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身上穿着银红撇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 ‘宝玉’ 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八回,宝玉来梨香院看望生病的薛宝钗,宝玉“头上戴着李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第十五回,见北静王水溶时,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 第三十六回,袭人为宝玉绣肚兜,“白绫红里的肚兜,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虽是大男孩的内衣,却也是纤纤玉手精工细做的上品,还有鲜艳艳地红、水灵灵地绿再配上鸳鸯戏莲的好春色。这是对宝玉内衣的描写,衬托了宝玉从里到外透出粉脂气。同时用袭人绣肚兜,暗示着袭人与宝玉非同一般主仆的亲密关系。服饰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符号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四十五回,写宝玉冒雨去看黛玉,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宝玉雨季装,“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著蝴蝶落花鞋。”宝玉说来时还套着一双“棠木屐”。 第四十九回,描写了宝玉的雪装,“只穿一件茄色哆罗呢狐皮袄子,罩一件海龙皮小小鹰膀褂,束了腰,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蹬上沙棠屐。”雪装与雨装相似,同样有斗笠、蓑衣、棠木屐这样防止水湿侵身的功能性服装。 在《红楼梦》中对服饰的描述是从首服说起的,对足服的描写多不细致。“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束发工具。“紫金冠”多为明代汉服中富贵人家年轻男子的首服,戴法是把头发束扎在顶部,然后扎系上的小型髻冠,金冠上有各种绒球或镶嵌珠玉,这种冠应为明代冠式。“抹额”是束发之巾,用以压发。在第三回、第二十一回两次提到宝玉的发式,描写基本相同。只是后者还特别提到“并不总角”,“总角”是中原汉族儿童传统的发式,一般是集发于顶,编为小髻,左右个一,形似双角。说明宝玉的发式还属于汉代传统的童子头,即未及冠年(二十岁)的梳发样式。在《礼记》中曾提过这种童子头。 “二龙抢珠”,“ 双龙出海”均是用金线刺绣的纹样。“金百蝶”是用红金和青金两种金线绣成的百蝶穿花图案。“五彩丝攒花”是用五彩丝攒聚成花朵的结子。“攒珠银带”是用攒珠聚成带子。“倭缎排穗褂”是日式丝缎面上有八个锦绣团花纹,衣边排缀着彩穗。“箭袖”就是马蹄袖,它袖身窄小,袖端头为斜面,袖口面较长,可复手弧形,以便保暖,最重要的是不影响射箭。“箭袖”在明代已有,但穿者多为射箭手,到了清代将箭袖用于礼服,还成为典型的男服制式。“白狐腋”是狐狸腋窝部位的皮。皮质轻软,毛色纯白,集之成裘,十分轻软,是一种名贵皮毛。这里多次提到 “立蟒”、“白蟒”,就是绣着蟒图纹的袍。蟒袍在明代时为职官常服,到了清代放宽了蟒袍的穿着范围,《大清会典》中记载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公主、命妇等人都可以穿,依据袍上蟒数和蟒的爪数来区分穿者的等级。 “箬笠”是用箬竹叶或笋壳编制的斗笠。“棠”即是棠梨,也叫杜梨,落叶乔木,木质坚韧。“木屐”即木制的鞋。“棠木屐”棠木制造的屐,下有高齿,雨天当套鞋用。 “海龙皮”是一种类似水獭皮的皮毛,色深于獭,更有光泽,多用作翻毛皮衣。“鹰膀褂”就是整个皮衣用一条一条的皮子拼成,犹如山鹰翅膀上的花纹。“玉珍蓑”是用白玉草编织成的蓑衣,白玉草是清代用以制凉帽的材料。“金藤笠”是用藤皮细条编成笠,刷桐油呈黄色,故称为金。 贾宝玉束以童子发,说明故事发生时贾宝玉正是青少年时期。贾宝玉的服饰形象中既有清代服饰特征,又有明代服饰特征,服饰时代混融、交错。与作者有意避开本朝代,以减少当时的政治压力有关。也与清初的“十从十不从”中的“老从少不从”有关。 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贾宝玉的服饰描述很细致,服装的款式、面料的质感和花纹图案都描写得惟妙惟肖。比如冠的描写就有“束发嵌宝紫金冠”、“束发银冠”、“李丝嵌宝紫金冠”等。其材质的描写都是绫罗绸缎,珠宝玉器,显得那么光艳夺目,流光异彩。作者对贾宝玉的服饰形象描写既有日常装,休闲装,还有雪装和雨装。既有内衣绢帕之类贴身之物,也有特定的发式,堂皇的冠冕,还有光鲜的足服。我们通过这些服饰基本可以了解贾宝玉的服饰特点以及他的服饰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林黛玉 贯穿《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爱情。林黛玉又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但她寄居在贾府的特殊地位,在《红楼梦》中有关她的服饰形象描写的并不多。 在第三回,林黛玉孤身来到贾府,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辽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观察的林黛玉形象,尽管没有服装的描写,只有容颜的写真。但她的气质在眉目之间流淌着,她的品位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使宝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在第八回,宝玉见林姑娘在她的衣服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在第四十九回,宝玉邀着黛玉同往稻香村来做诗。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在第八十九回,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在第百十六回,梦中的宝玉只见一女子,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端坐在内,宝玉略一抬头。见是黛玉的形容。便不禁的说道: “妹妹在这里,叫我好想。” 这里的羽缎、羽纱均属毛织物,也称羽毛纱。疏细者称羽纱,厚密者称羽缎,制成衣服都可以防雨雪。从清王士祯《皇华纪文》中“西洋有羽缎、羽纱,是以鸟羽毛织成,每匹价至六七十金,着雨不湿”的记载来看,说明这些织物是外来的。褂子是比较典型的满族人对外衣的称谓。“掐金挖云”即用金线掐出边缘,再用其他丝织品挖出云头状,装饰在靴尖部位。“红香羊皮”即是染成大红色的羊皮。白狐狸里是狐狸腋窝部位的皮,皮质轻软,毛色纯白,集之成裘,十分轻软,是一种名贵皮毛。鹤氅原为用鸟羽制成衣裘,在这里就是指斗篷类御寒长外衣如披风等。青金是与赤金相对而言的,这里是指不发红的金线。闪绿就是青金丝线加绿色丝线织成的丝带呈闪绿的光泽。双环四合如意图案花纹的一种,这里是指丝带头上所结的绦扣。绦就是丝带。杨妃色就是粉红色。 袖香是林黛玉服饰的一个特点。在第十九回,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看个究竟。 手帕是林黛玉服饰的一大特点,但这里的手帕远超出它的服饰功能,被作为传达情爱的信物。在第十九回,黛玉用自己的帕子盖上脸,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黛玉只不理。在第三十四回,宝玉送手帕子来给黛玉,晴雯笑道: “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林黛玉领会了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第九十七回是描写黛玉临终烧诗帕的悲惨情景。病危的黛玉已无说话的力气,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黛玉挣扎着狠命地撕那绢子,却是只是打颤,根本撕不动。黛玉这才将题诗的旧帕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那旧帕已经在火中燃烧了。诗帕已了,但情却难了…… 林黛玉的服饰有三个特点: “素衣、袖香、手帕”。第一,林黛玉是个有书卷气的才女,敏感多疑的性格和寄人篱下的生活,注定她的多愁善感。林黛玉的气质决定了她的服饰是简单、素雅的; 第二,诗情画意的女人爱香,因此袖香是林黛玉服饰的又一特点; 第三,她天生的叛逆性格,成就了她和宝玉的爱情,也造就了她的孤苦伶仃。她的生活缺少温暖和爱情遭到扼杀,悲剧是她生活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文化中,手帕历来被作为传递感情的信物。林黛玉的手帕将她生活里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用手帕子盖脸与宝玉缠缠绵绵地调情,在宝玉送的旧手帕上题诗,写满情与爱; 烧了绢子表达她人死、心死,情也死。手帕成为她的精神寄托,是林黛玉服饰的重要特点。 三、薛宝钗 薛宝钗的服饰在《红楼梦》中描写的并不多,这和薛宝钗在贾府的身份地位有关,因为薛宝钗本来就不是荣国府的子孙,而只是王夫人的亲戚。 第八回,宝玉至梨香院中看薛姨妈,只见里间吊着半旧的红软帘,宝玉掀帘一步跨进去,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在第四十九回,众人去稻香村做诗,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陵丝的鹤氅。 第九十七回,薛宝钗的八面玲珑,深得荣国府老少的喜爱。王熙凤实施调包计,安排薛宝钗顶替林黛玉与宝玉结婚。当迷迷糊糊的宝玉揭开盖头一看,盛装的新娘不是林妹妹,竟是宝姐姐! 此时薛宝钗的服饰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只见她盛妆艳服,丰肩体, 鬟低鬓 , 眼息微, 真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了。宝玉发了一回怔,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呆呆的只管站着,不去理会新娘。众人接过灯去,扶凤姐去请宝钗安歇。薛宝钗置若罔闻,便和衣在内暂歇。婚礼上受到冷落的新娘,能泰然处之,足见薛宝钗为人的世故和处世的圆滑。 在第百一十回贾母的葬礼上,宝钗浑身孝服,却比寻常穿颜色时更有一番雅致,只知道千红万紫终让梅花为魁,殊不知并非为梅花开的早,却竟是梅花的洁白清香,是别花所不可及的。 莲青就是蓝紫色。斗纹是指交叉的图案。锦上添花是在图案上又重叠自然花卉。洋线番陵丝就是毛丝混合的织物。鹤氅原为用鸟羽制成衣裘,在这里就是指斗篷类御寒长外衣如披风等。 书中除服装外,还有对宝钗饰物的描写。在第八回,宝钗被宝玉纠缠,只好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出来,递给他看。在第二十八回,宝玉瞧见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红麝串子。这些就是宝钗日常所戴的饰物。 上述描写的是薛宝钗的日常装和外出装。薛宝钗虽也是贵族的女子,但寄居荣国府的生活处境和她深藏喜怒哀乐而不露痕迹的城府,使她的日常着装是既不奢华也不张扬。盛妆艳服尽兴地传达了她本来的娇媚可人。而白色的孝服与薛宝钗宁静雅致的气质相融合,使她更加与众不同。 四、王熙凤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重要的人物。第三回中黛玉初进荣国府,只见在丫环的簇拥下进门的王熙凤“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璐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样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她的雍容华贵的服饰和她不同凡响的气派,足见她在贾府的地位举足轻重。 第六回,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见到在家的凤姐“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家居装使得凤姐既粉光纸艳又端端正正。 第六十八回,凤姐得知贾链娶尤二姐做二房,匆匆来邀尤二姐同住府内。只见凤姐“头上皆是苏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凤姐是想以此素雅装束,来做出大家闺秀的姿态,而使尤二姐消除戒备之心,可见她工于心计。 “金丝八宝攒珠”是用金丝穿饶珍珠和镶嵌八宝如玛瑙、碧玉等料制成的发髻饰。一般说用金丝或银丝把珍珠穿拧成各种花样,就叫“攒珠花”。八宝可以是如意等宝物的造型,也可以是用金丝编成的佛教的八种法器。“朝阳五凤挂珠钗”是一种长钗,样子是一支钗上分五股,每股一只凤凰,口衔一串珠滴,属于步摇一类。“盘螭”是盘绕在一起的无角龙,盘螭在中国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古称蟠螭。这里是指它的纹样。“璎璐圈”是联缀着珠玉的项圈。裙边系的玉佩有两个桁(即衡,饰件,形似馨),“比目”是比目鱼,传说这种鱼成双而行,“比目玫瑰佩”是玫瑰色的玉佩刻有比目鱼的纹样。玉佩的双桁与比目鱼纹样均有表达成双结对的吉祥含意。“缕金百蝶穿花”是用金丝绣百蝶穿花图案。“窄裉袄”即紧身袄。清代人习惯称呼外国人为洋人,“洋缎”“洋绉”自然为外国纺织品或外国风格纺织品。“刻丝”也称“缂丝”,是通经断纬的织布工艺。褂子是在石青色的面上有五彩刻丝,衣里是银鼠皮。裙子是翡翠绿色,“撒花”是散碎的小花点。“绉”柔软而薄的平纹春绸,带着微小的自然皱纹。 “秋板貂鼠昭君套”,“貂”是鼬属的一种小型动物,貂皮是贵重的短毛细皮,紫貂最贵重。秋板貂是指秋季绒毛尚未长全的貂鼠皮,俗称“秋皮”。它比夏皮稍好,但不如“正冬皮”。昭君套是没有顶的皮帽罩,因形同戏曲、绘画中的昭君出塞所戴之罩,故得名。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以精明泼辣、八面玲珑、阴险狠毒著称,人称“凤辣子”。上述三回是王熙凤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形象。这三回的着装都是她精心装扮的,是以不同的服饰形象表明不同风格,为巩固她在荣国府的地位服务。初见黛玉时,她要表现当家人的威严,雍容华贵的服饰正表现她“高贵”的风格; 见刘姥姥时,她要表现居家女人的端庄,柔美的服饰正显示她 “贤惠”的品质;见尤二姐时,她要作出“宽容”的假象,使对方放松警惕……素雅服饰成就了她“仁厚”的姿态。这些不同风格的着装,为了某种目的性,王熙凤都是需要的,她巧妙地应用服饰实现这样的风格转变。王熙凤这样的着装基本上可以代表明末清初贵族妇女的服饰形象。 服饰具有能映现出着装者生活时代、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的功能,这就是服饰的文化性。 五、史湘云 史湘云在《红楼梦》里是个重要的人物。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史湘云服饰的描写,塑造了史湘云的性格特征――顽皮、率真、泼辣的阳刚之气。 第二十一回中描写史湘云不安静的睡姿,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 在第三十一回,描写了史湘云爱穿别人衣裳的着装嗜好,而且她像男孩子一样的顽皮。在旧年三四月里,他在贾府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在前年正月里又接他来贾府住,住了没两日就下起雪来。老太太的一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谁知错眼不见他就披了,又大又长,他就拿了个汗巾子拦腰系上。和丫头们在后院子扑雪人儿去,一跤栽到沟跟前,弄了一身泥水。 在第三十一回,描写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 在第六十二回,不胜酒力的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醉卧芍药花丛的可爱形象,最能体现湘云的率真和不拘小节的性格。以至成为 《红楼梦》 中的经典画面。 史湘云的饰品有“金镯子”和“金麒麟”。 在第四十九回,史湘云穿着贾母送她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湘云脱了褂子,只见她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样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妆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皮小靴”。越显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都笑道: “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在第百一十回,史湘云想起贾母素日疼她,自觉心酸。见她淡妆素服,不敷脂粉,更比未出嫁的时候犹胜几分。 貂鼠,“貂”是鼬属的一种小型动物,貂皮是贵重的短毛细皮,紫貂最贵重。里外发烧就是面料和里料都是用毛皮做成,褂子就是外衣,是比较典型的满族人对外衣的称谓,进而可以引申为清代服饰名称。“挖云”就是指帽里前面卷起露在外面的云头。片金是织成品,产于南京 。“大红猩猩”即是鲜艳的红色,因古谓猩猩血可做红颜料,所以后将鲜艳的红称做猩红。毡是红色的毛料,应为平面薄呢。“昭君套”是没有顶的皮帽罩,因形同戏曲、绘画中的昭君出塞所戴之罩,故得名。“风领”是一种类似围巾的皮领子,不与衣服相连,用时另戴。靠色就是三种相近的颜色。“三镶领袖”就是把三种相近的颜色的缎锦拼成衣服的领袖。秋香色是黄绿色。盘金是用绣花线在绣花上再加工。“窄样袄”即紧身袄。“妆”是织缎技法的术语,“妆缎”又叫妆花缎,是江宁府的产品,有点像锦。狐肷是指狐腋部的皮毛。褶子是大领的外衣,清代以前是普通的便服,清代的成年人不穿褶子,多给小孩穿。?是指母鹿,或是麂,麂是形状似鹿,而形体略小的动物,麂皮也称绒面革,实际上多用獐鹿或山羊等皮加工而成,绒面向外,柔而软,宜缝制靴鞋、手套等物。蜂腰猿背,鹤势螂形比喻人腰细臂长、俏便利落,这里形容史湘云的打扮像武士。 按中国传统礼教,男女不通衣服。但唐代人的思想不受这种桎梏,女着男装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的只穿男式主服,有的则全身效仿男子装束,这样的着装方式在当年很受妇女欢迎。女子着男装,于俏丽与秀美之间,又融入一种英俊潇洒的风度。这种女穿男装的现象,说明唐代对女性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朝代。 史湘云喜爱女扮男装,有历史现象的延续的原因,也有她性格的原因。史湘云爱穿男孩子的服装,平时的服装也是没有太多装饰。表现了她的性格的率真与泼辣,颇有阳刚之气。 六、穿背心的丫环 满族贵族家居讲究“天棚石榴树,肥狗胖丫头”,这是贵族家庭不可缺少的。尽管与主人的服饰相比,略逊一筹,但贾府丫环的服饰也很考究。 袭人服饰: 在第五十一回,是袭人准备回家时穿的服饰描写: “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袭人的服饰很华丽。在第五十一回,凤姐送两个绛纹石的戒指儿带给袭人。凤姐儿命平儿将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送给了袭人。 鸳鸯服饰: 在第二十四回,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在第四十六回,鸳鸯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 晴雯服饰: 在第七十回,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身上。在第七十七回,宝玉去看病重的晴雯,拉着他的手,只觉瘦如枯柴,腕上戴着四个银镯。因泣道:“且卸下这个来。等好了再戴上罢。”病重的晴雯将左手上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剪下,又伸手向被内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与宝玉道: “这个你收了,以后就如见我一般。” 麝月服饰: 在第五十一回,麝月的内衣单穿红绸小棉袄儿。在第七十回,麝月的内衣是红绫抹胸,披着一身旧衣。 紫鹃服饰: 在第五十七回,紫鹃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 五儿服饰: 在第百零九回,五儿伺候宝玉,只穿内衣起身,一件桃红绫子小袄儿,松松地挽着一个纂儿。宝玉居然以为是晴雯复生。 宝蟾服饰: 在第九十一回,宝蟾拢着头发,掩着怀,穿一件片锦边琵琶襟小紧身,上面系一条松花绿半新的汗巾,下面并未穿裙,正露着石榴红洒花夹裤,一双新绣红鞋。 平儿服饰: 在第六回,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 雄奴服饰: 在第七十回,雄奴却仰在炕上,穿着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两脚乱蹬。 在第六十三回,芳官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酡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 在第四十回,贾母让凤姐再找一找缎子,若有时都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剩下的添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又一次写明丫环基本都穿背心。 宝蟾服饰中的 “琵琶襟”应视为清代便服的一种样式,是典型的满族服装。这一细节表明红楼梦描写的年代。 丫环的服饰的特点: 第一,丫环基本都穿背心。背心有保暖的作用,同时两臂灵活,方便劳动。这一特点成为明清奴仆的服饰特征; 第二,丫环们内衣颜色很鲜艳。红与绿是最常见的颜色。这是由于丫环希望得到男主人的青睐而改变命运的服饰心理; 第三,女奴可以不穿裙单穿裤,有一些身份地位的女眷是不能单穿裤见外人的。这表明社会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服饰要求是不同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