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纸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纸扎

分类:【地域文化】

也称“彩扎”。以秫秸、苇杆或竹篾等捆扎成骨架,再粘贴上彩色纸张并描绘或剪贴上花纹而成。可以结扎出人物、建筑物、家禽家畜、车船舟楫、龙凤花鸟等多种形象。是我国民俗丧葬或祭奠仪式时焚化给死者的祭品,含有迷信成份,是民间工艺品中的特殊品种。在旧社会,我省民间纸扎艺人遍及各集镇,有一定的书画能力、能刻花剪纸、装糊顶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不少人已不再制作焚化品,而改扎灯彩、旱船、跑驴、面具、风筝等健康的民俗文化娱乐用品了。

土家族民间工艺。在土家族民间工艺艺苑,纸扎堪称一朵奇葩。土家纸扎艺人,从山上砍来楠竹或水竹,破成细篾丝或篾片,按照自己对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审美观而构图造型,用篾扎出狮子脑壳、龙头龙尾、鱼虾、螃蟹、蚌壳、彩莲船、笑罗汉头壳、仙鹤、风筝,以及神鬼魔怪,还有金童玉女,等等。之后,用纸裱糊,画上颜色,俨然活灵活现,艺术形象个性鲜明,既形似,更神似,以形传神,神形兼备。如鱼虾、螃蟹,能鳍摇尾摆,翘须张嘴,脚伸钳缩,目珠旋转,令人赞扬,叹为观止。

山东民间葬俗中,焚烧纸扎品以示对死者随送财物和供死者役用的童男童女,曾是十分流行的习俗。民间有专门扎制这种纸扎品的艺人,人们大都称他们是“扎纸草的”或“扎纸马的”。这类艺人多是民间心灵手巧具有一定剪纸功夫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利用高粱秸和各种彩纸,金、银箔纸,凭一把剪刀便能扎制贴糊出各种形象逼真的葬礼纸扎品。这类纸扎品的种类大致有“轿车子”(也称“洋车子”)、“洋马”、“童男童女”、“宝柜”、“聚宝盆”、“摇钱树”、“小牛”、“元宝”等。扎制的方法是,先用高粱秸等捆扎成要扎的东西的骨架,然后用白纸糊出事物形象的外形,最后再用剪纸手法将扎制的事物模拟装饰得与真实事物肖似。

山东葬俗焚烧纸扎品的时间,一般是从在死者去世到其后的四十九天这段时间里。第一次焚烧送葬纸扎品是在死者下葬前一天的晚上,这时要举行一次表示为死者灵魂送行的仪式,民间多称这一仪式为“发盘缠”或“发纸马”。这种仪式过去都在“土地庙”前举行,一般是由村中的长者领着身穿孝服的死者亲属到土地庙前,将事先准备好的纸扎品摆放好,由长者读完一份写有祭告词和随送祭品(纸扎品)清单的“文书”,接着由与死者血缘关系最近的男子面朝西方,喊着为死者“指路”。这时全体死者亲属面西长跪痛哭以示送死者上路远行,预先安排好的儿童便将纸扎品点燃焚烧。有的有钱人家还请乐队,使整个仪式在哀乐伴奏中进行。在这次仪式上焚烧的纸扎品一般是马拉的轿车子、童男童女、小牛、褥套以及大量的冥钱。这种马拉的轿车型似过去民间的铁瓦大车,有纸扎的车辕杆、车板以及两个大车轮组成,与一般大车不同的是在车板上扎以轿帷子和轿顶子,看似像大车拉着一顶轿子。轿帷子的两边用黑色纸剪贴出轿窗的形象,轿顶四周饰以用彩纸剪成的细条,表示轿顶的流苏。轿帷前面中间有轿帘,轿帘两边分别放一童男童女,轿顶前面两角上还挂有两串用面做成的小饼子叫“打狗饼子”。“轿车子”是山东民间纸扎品中较为精细的扎品之一。第二次焚烧纸扎品是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十一天,民间称为“烧三七”(从死者去世算起三个七天),这时一般已出嫁的女儿们都要回娘家与娘家人一起到父亲(或母亲)坟前焚烧纸扎品。这次焚烧的纸扎品主要有“宝柜”、“摇钱树”、“元宝”、“长钱”等。宝柜的形状像一小房子,上部是用金箔或银箔做成许多三角锥型贴成的房顶,称为“金山”、“银山”。柜子里面放有纸剪的衣物、粮囤并放有五谷。“摇钱树”的形状类似一棵树栽在盆中,树上挂满了纸做的串钱。第三次和第四次焚烧纸扎品是在死者死后的第三十五天和第四十九天,称为“烧五七”和“烧七七”,后两次焚烧的纸扎品和“三七”烧的基本相同。“烧七七”也称“断七”,烧完后丧期便算结束了。

随着丧葬习俗的改革,烧纸扎的习俗已不像过去那样普遍,但有些地方仍有流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