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学源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经学源流

分类:【地域文化】

“经”字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其意是“经维”即“经营”,初字作“?”。“经”作为权威性典籍,在先秦不只是儒家经典。战国时儒家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称“六艺”,自荀子始称“六经”。《荀子?劝学》云:“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这里的“经”就是儒家典籍即上述的“六艺”。至汉初《乐经》失传,只剩五经。这“五经”也不是当初孔子作为教材的五经原书。原书早已散佚,是子夏在魏国创立西河学派,其弟子将一些经书传了下来,后经荀子集其大成,赖以传之不绝。秦帝国焚书坑儒,独用法术,儒学遭到打击,典籍再次散佚。汉初虽用经学博士叔孙通建议制定了朝廷礼仪,但对孔孟儒学的政见和学术思想却置之不顾。叔孙通引荐给朝廷的儒家人物,也只重礼乐实践,而不注重读经。汉初治世用的是黄老之学,儒学仍没有地位。至文景之时始设《尚书》、《鲁诗》、《韩诗》、《齐诗》和《公羊春秋》三经五家博士,汉武帝即位后,废除秦及汉初的各家博士,专立儒学之《诗》、《书》、《易》、《礼》和《春秋》五经博士。其中《诗》分《鲁诗》申公、《齐诗》辕固生、《韩诗》韩婴三家;《书经》为欧阳生;《礼经》为后苍;《易经》为田何;《春秋经》为董仲舒、胡毋生,皆治《公羊春秋》学。是为“五经七家”博士。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得以复兴和发展。至汉宣帝、汉元帝时,增至五经十三家,东汉光武帝时定为五经十四家。《诗经》三家如前述;《书经》为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礼经》为大戴(德)、小戴(圣)、庆氏(普);《易经》为施氏(雠)、孟氏(喜)、梁丘氏(贺);《春秋经》为颜安乐、严彭祖。五经十四家共立十四博士,各以家法传授。立为博士官的五经十四家,皆为今文经学。这是秦汉时代儒学在官方的兴衰情况。

而在民间,齐鲁地区的儒生并未因秦火秦坑及汉初尊黄老之术而间断传习,他们用种种方式或埋藏、或记诵捍卫孔孟儒学,保卫传统文物。鲁国儒生带着保存下来的礼器投奔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是典型一例。秦朝覆亡,禁令解除,儒生们立即重操旧业,传习诗书礼乐,甚至在兵荒马乱中也未终止。《史记?儒林传》载:“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