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结婚分类:【传统文化】 据传说,神秘的月下老人夜里以一根看不见的、具有魔法的红线,拴在新生男婴与女婴脚上。等他们长大了,就会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在一起。他们之间将举行婚礼,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1949年以前的中国,年青人的婚姻不是自由的,它是两个家庭之间的某种“政治”行为,因此其中几乎没有不切实际的狂热幻想。当时,“爱情婚姻”是大多数人坚决反对的。 婚姻中的算命 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两个家庭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不是由他们本人,而是由他们之间的第三者――媒人进行的。媒人通常是女的 (也有少数男性)。一个家中有到了婚龄的孩子,就将他 (或她) 的情况,或多或少告诉媒人以实情。然后媒人就在其他人家中,寻找有无合适的对象。即使有很合适的人家,也不是立刻就会答应,而是要以一些很好听的托词加以推诿,经过媒人一段很长时间的努力,才答应可以协商,同意协商后,第二个步骤是由媒人拿来对方的“八”字,经过对比,看双方是否合适。这个步骤是很必要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对方的“星”与自己有无妨碍。即使到了最后一个阶段,这件亲事还可能告吹。或者,假如有一方觉得,除了“八字”之外,还有什么不好的迹象,那么这门亲事还会推延。最后是分期交换彩礼,商定嫁妆,送金、银、玉首饰等。 紧张不安的媳妇拜见公婆 在婚礼这一天,新郎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到达新娘家。进门时有一个仪式,将他拦在门外,直到他递上钱,守门的才放他进去。然后是宴席,新娘不能入席。她整天坐在洞房中的床上,不得离开房间。夜幕降临后,新郎――常常已喝醉了――进入洞房,揭开新娘的面纱。这时她第一次看见她的丈夫。然后他们两人单独留下,不过,那些爱开玩笑的人们,常常喜欢在窗纸上用手戳些洞,从其中窥看房中下面将要发生的事情。直到近代,在中国一些地区还有第二天展览新娘床单的风俗(就象在欧洲有些地方常见的那样)。一个不是处女的新娘,可能马上会被卷起铺盖赶回娘家。 在选择新娘时,有些事情必须牢记在心。例如,两个家庭姓相同,是不允许结亲的。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皇帝可以批准这样的婚姻,但是,这也限制在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两个相距很远地区的情况之下。 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这个妻子有特定的特权。当然,他也可以娶一个或更多的妾,这些妾的地位在正妻之下,正妻可以不与丈夫磋商就将她们赶走。妾听从正妻的使唤,干家务活以及其它等等。妾通常来自下层阶级,她们的地位得不到任何保障。妾很容易受到虐待――除非她生的是儿子,而正妻只能生女儿。 婚姻之神和合二仙 每个妻子都有自己的卧室,她在这里接待自己的丈夫。每个男人都希望结婚生儿子,只有老年人与和尚实行禁欲。没有任何禁止结婚的条律。从1928年后,一夫一妻制才得到法律的认可,多配偶制受到禁止。 今日之中国对婚姻的态度已发生根本变化。最主要的不同是: 旧式婚姻中的媒人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业余的牵线人或与当事人一方有关的某个人。他也可以得到一定质量与数量的结婚礼物。上述这些主要是在农村地区,而在城市里,人们挑选对象有着更大的自由。在大学、工厂和机关中,婚礼举行得比农村要简单得多,不过,他们也听取并接受父母与朋友们的建议。 男女联姻之后,不论通过媒人与否,交往日多,男方及家长在重大节日时须持礼拜望女方嫡亲。女方也有不时要些钱物者,久之,男方则有不愿给予或无力奉给者,故而有“说媳妇时夸不完的富贵,要东西时诉不完的苦穷”之俗语。一般定亲两年左右即完婚,以免诸多不便。 从提出结婚请求到结婚,要经过一定时日。 送好儿:双方同意结婚时,男方要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请人选择良辰吉日,俗称“看好儿”。农历过了腊月二十三日,以后每天都是吉日,而平时则有“大利月”、“小利月” ① 以及双日、“三、六、九”日之别。吉日择定后写成帖子,由媒人送至女方,俗谓“送好儿”。送好儿不能隔月,一般在当月之初。送好儿时还要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如几时上轿、面向何方、何种属相之人应回避等。结婚为喜事,忌讳较多,故吉日一旦择定,不能变动,民间有“后推死婆婆,前移死公公”之说,实际上是双方互怕对方无故生是非,耽误办事,惹人耻笑。 添箱:准备嫁女者要为女儿置办“妆奁”,其中主要是衣物、首饰和家具,俗谓“嫁妆”。嫁妆多寡不等,但一般为双数。较贫之户,也要陪送方桌一张,椅子一对,箱子、柜子各一只。吉期来临,女方姑、伯、舅、姨诸亲戚也纷纷具“干礼”如衣服、布料、首饰或钱钞相贺,民间称之为“添箱”。添箱者多为女客,须在女家住一夜,至第二天打发姑娘上轿(车)后才返家。下午或晚间,女儿同母亲偕祖母、姑、姨、姐等将“嫁妆”等物请点装入箱柜中。衣物中夹放花生、大枣(希望早生贵子)、核桃等物。箱中另外放细瓷小碗(俗谓“衣饭碗”)两个和筷子两双,碗中分别装上麦(豆)和发酵粉(希望其发家)。然后,姑嫂要为明日的新娘“开脸”(又叫“绞脸”)――用两根红线相绞,将女子脸上的汗毛拔去。同时修好眉毛和鬓角,将辫子盘于脑后(俗谓“上头”,也有到夫家才上头者)。“毛头女”从此结束了女儿妆。 迎娶:迎娶之前,男方需再往女家送一次钱钞和物品,俗谓“过礼”。 中原迎娶新妇多用车或轿子。迎亲车忌用驴拉,而要用颈系銮铃、头佩红缨的骡马。车箱多用红高粱杆篾片编的席子围成。车轿出发前,男家用“礼盒”装上连刀肉5斤(俗谓“离家肉”)以及 、米、面、棉花条、连根葱两棵、公鸡一只送往女家。女方把礼品留下后,另置盐(谐“缘”)两碗、筷两双及连刀切面放入礼盒中,并配母鸡一只连同公鸡一同抬回男方。 迎亲车、轿至女方村头时,用“三眼铳”放礼炮三声。新娘闻声,急忙着妆。新娘不论冬夏都要穿棉衣(也可象征性),外罩大红绣花衣、裙,头戴凤冠,肩着霞披,由男方迎亲婆陪同上车、轿。豫东一带有哭嫁之俗,以表示对父母的留恋。也有上车、轿时喜不自胜哭不出者,姑嫂们便逗趣说:“哭两声吧,脸上哭,心里愿,不哭两声不好看。”迎亲车、轿来往忌走一条路,因而要按逆时针方向绕走单行线。专门有人腋下夹一红毡或小孩的红衣服,经过十字路口时要放鞭炮;经过大树、巨石、碾道、寺庙时要贴上方形或圆形红纸片,俗谓“压路贴”或“喜钱”,鬼神见到即走,不行干扰。 男方大门贴喜联、悬红绸绣球。迎亲车、轿在大门前停好后,有人用钳持一烧热的犁铧,绕车、轿三周,边走边向上浇醋,俗谓“烧醋丹”或“冲煞”,以此“驱邪”。新娘头蒙红盖巾被人搀扶出来后,早候在此的一人即把谷草节、麦 、高粱以及拴红绳的铜钱往新娘头上撒上几把,俗谓“撒喜钱”。 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粮食住门。” ① 人们争拾钱币,认为婴儿佩此可获福成人。新娘下车、轿后脚不能沾地,有的以?子铺地,有的则用两条盛粮食的布袋铺地, ② 使新娘沿其走进洞房。途中,有的还要跨过一个马鞍, ③ 有的还要跨过犁铧和织布用的柽子。有的还要跨过用凳子、桌子搭架的山和桥。 拜天地:院中摆天地桌,桌上放一盛满粮食并用红纸封口的斗(以斗盛富贵,五谷丰登),上插秤一杆(意为称心),织布杼一个(女勤快善织),上挂圆镜一面(意为光明正大)、锁一把(“连心锁”),柏枝一束(百年好合,白头偕老),大葱两棵(预示后代聪慧)。面对天地桌,男右女左,齐向天地和父母行四叩首礼,然后,新娘将锁捏合。礼成,从此结为夫妻。 有些地方拜天地后由嫂子辈给新娘上头。上头时边梳发髻边念:“梳一梳,生一窝;拢一拢,地两顷”;还有的念道:“一拢金,二拢银,拢来娃娃一大群”。然后“开脸”,也念念有词:“上完头,绞绞面,女婿喜的团团转;女婿媳妇都高兴,明年生一个小学生”。新娘此时往往羞得满面飞红。 送灯:迎亲的当天傍晚,豫东一带多由小姑辈往新房送灯。送灯时要唱送灯歌,歌词各地不一,如“新灯送新房,新郎陪新娘。小姑来送灯,明年抱学生。”有的还要新娘接灯,“一盏灯两盏灯,俺给嫂子来送灯,问您接灯不接灯?”若接得慢,则说:“嫂子不接我的灯,俺把床前站个坑”。若接灯,则说:“金灯对银灯,生个侄儿有大功”。 撒床:入夜后要请儿女双全的嫂子或婶子为新人铺床。边铺边说:“铺筷子,引(生)太子;铺大麦,生乖乖……”。然后用笤帚扫一扫被单,“新笤帚,扫新床,过年生个白胖郎,爬到这头是他爹,爬到那头是他娘”。被褥从箱柜取出后,铺床者将夹放其中的大枣、花生等分送闹房者,并唱道:“新人请我来铺床,抓把瓜果好撒床。 ① 一撒富贵荣华,二撒金玉满堂……。”或唱:“一把枣子撒上床,头生儿是个状元郎;两把核桃撒当中,再生一双女花童……”。 ② 接着送来一碗面汤,请新娘品尝后问:“生不生?”新娘为图吉利,都回答说:“生!”然后泼到床下。 闹房:新婚之夜,青年人多到洞房与新娘戏闹,俗谓闹房。若无人闹房,据说会有五鬼进入,故闹者越多,主人越高兴,“新婚无人闹,以后不热闹”,“新婚闹得欢,越过越方便”。闹房时多半说些逗趣的话,使新娘无法回答或处于尴尬的境地,越如此,众人越乐。俗话说:“不过三天没大小”,故一些辈份长的年青人也趁此时与新娘开些玩笑。”新婚三天无老少,小闹、老闹,过得热闹”,“新媳妇床上挺一挺,一辈子不腰疼”等话,成了闹新房的口头禅。后半夜之后,闹房的人逐渐退去,但仍有兴趣浓厚者到室外窗下窃听新人说悄悄话,俗谓“听房”。由于有人在“监视”,往往使新人们不敢说话等,生怕授人以话柄,来日被人取笑。俗谓无人听房为不吉,故如无人听房时,主家便把一把扫帚靠在窗下,并说:“扫帚扫帚尾巴长,无人听房你听房”,以图吉祥。 结婚之日,男方雇花轿、乐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接新娘。当女方家听到迎亲锣鼓声、鞭炮声时熏即把大门关闭,不让新郎入门,这时新郎得给开门钱。门开后迎亲队伍按位入座,女方家敬茶敬烟,并请吃饭,待新娘梳妆完毕后入花轿,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上路。到男方家时,新娘由“全福太太”(即夫妇双全,有子有孙的老阿婆)牵入中堂,与新郎举行拜堂仪式。下午婚宴时,男女傧相伴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晚上闹洞房。结婚时最具特色的是坐新床。新床必须由新娘先坐,包括新郎在内的其他人只能在新娘坐过之后才能靠近,否则就是不吉利。所以娶亲回来后,新娘进房的第一件事就是坐新床,免得闹洞房时被陪嫁的姐妹无意中碰到新床。客人走后,新娘新郎要一起用事先准备好的四块砖头将床脚垫高,象征着恩恩爱爱、同甘共苦的生活的开始。如今,婚俗中的提亲、订婚和迎亲花轿等已废除,但聘金习俗一直保留至今。20世纪70年代迎亲交通工具用自行车,80年代用手扶拖拉机,现在多用小轿车。 结婚须择吉日良辰举行。男女双方家长都要宴宾客,摆酒席,男方家尤其隆重。有的地方由于受汉族的影响,订婚和结婚都要付较多的聘金和彩礼,除送槟榔、米、酒、衣裙和首饰等外,有的还要送刻有青蛙图案的铜锣、两头牛和光洋若干元。男女双方一般不计较家庭的富贵贫贱,只要交得起彩礼,便可以成婚。 黎族举行婚礼,需经送亲、迎亲、喝喜酒、逗娘、舂米、对歌、收席等程序。结婚时,村寨里的男女老少以至新郎的亲戚朋友,都要赶来参加,婚礼人数常常多达千人以上,场面十分热闹。其中,以迎新娘最为热闹和隆重,有的要持续两天两夜或更长时间。在东方县中沙地区的黎族,因有时在夜里迎亲,所以更是热闹非凡,附近各村各峒的人和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都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婚礼。夜间迎亲,是青年男女最为欢乐的时刻。迎亲队伍在尚未接来新娘之前,有的早已前往新娘的村寨去看热闹了。有的“婚前恋”的青年则躲在路途坡地里谈情说爱,也成双成对前往新郎家。然后,饮酒对歌,通宵达旦,场面非常热闹。 盛装的杞黎新娘 (海南民族博物馆 馆藏) 在举行婚礼的那天早晨,男家要派出迎亲的代表三至五人,其中一名妇女为“引路娘”,另一名妇女为“陪娘”,其他两三名男子是新郎的兄弟或亲属,他们是负责保护和联络的。迎亲代表到女方家先喝酒,后唱歌催促新娘起程,并向女家保证以后一定送来聘礼,特别是牛。这时女方家里的妇女走村串户,动员本村和邻村的青年妇女参加送新娘,他们认为送新娘的队伍人越多越光彩。这时候,新娘抓紧时间打扮,穿上崭新艳丽的上衣和花筒裙,戴上耳环、项圈、手镯、脚环、戒指,头上披花头巾。离家前,新娘边哭边唱歌,以表示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家庭。到了下午,一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向男方家走去。这时新娘由母亲和穿盛装的送亲妇女陪同,打着雨伞或用草笠遮住脸走在送亲队伍的中间。新娘的嫁妆是漂亮精致的草笠和小腰篓,还有装衣服的藤篓。天黑了,送亲队伍走到了男家的村口,这时男家迎接送亲队伍的小伙子们,举着火把照着新娘和送亲队伍中的姑娘,看哪个长得漂亮,就用火把熏姑娘们的脸来逗趣作乐。接着,男家就在村口举行迎亲仪式。男家在村边路口上铺一块芭蕉叶,上面放着一个鸡蛋,由一名身穿长袍、头缠红布的老人,手持尖刀和稻草火把站在路中间,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用尖刀剖开鸡蛋,割开芭蕉叶。这时,站在路旁的男子鸣枪两响(有些地区爆竹),以此仪式表示欢迎和保佑送亲队伍平安入寨。队伍到达男家的门口,新郎的母亲站在后门迎接,新郎的父亲和新郎站在前门迎接。入屋前,新郎家的妇女在屋内取出一碗冷水泼在门口,以表示祝福。新娘的母亲和新娘以及送亲的队伍入屋,他们排列成行,面对面席地而坐,接着又举行三个宗教性的仪式。首先,新郎的父亲和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相对站在门前,老人手上拿着新郎的一件新衣服、一把钩刀和盛着米粒的半个鸡蛋壳。两个人同时念咒,其意是请一切禁鬼吃个饱,别再来捣乱害人,并祝福新婚夫妇平安,子孙繁衍。念完咒,老人就用钩刀将蛋壳捣碎。接着,放一盆水在地上,盖上盖,然后由新娘揭盖。新娘将盖揭开后,她的母亲就用头巾掠过她的脚,一直掠到膝盖,以此祝愿新娘日后丰衣足食。最后,由陪伴新娘来的妇女四人和新郎村中的妇女四人围成圆圈,一齐做舂米的动作,接着又由各村来的妇女六人为一组,围成圆圈轮流做舂米动作,同样表示双方和好合作之意。做完三个仪式后,男家开始请大家喝酒吃饭。入席时宾主不能混坐。男家的亲戚和村里的人坐一边,称主位,送亲的队伍和附近各村来参加婚礼的坐对面,称为客位。大家一律先吃饭,后喝酒。吃饭时,新娘先用竹勺吃一口,然后接过伴娘递过来的一点菜撒在地上,以此表示从今以后,食物充裕,接着唱起《桌上吃酒轮酒杯》。 桌上吃酒轮酒杯,今昏鸾凤成双对。 深江鲤鱼成双对,兄妹恩爱情相牵。 唱毕,大家才吃饭。饭后,接着喝酒,酒席中间放着约两尺高的酒缸,称为“一座酒”,内插两根吸酒的小竹管,旁边对放着四张小圆凳,一对叫“正座”,另一对叫“陪座”。“座酒”专门准备给新郎、新娘和亲戚们轮流就座吸饮,一般的客人就拿碗装酒喝。一开始,新郎和新娘由双方的母亲陪同,互请吸“座酒”,双方的母亲各向双方的儿女说勉励和祝福的话。接着亲家母又相互请吸“座酒”,并讲祝福的话。此后,参加婚礼的人就按顺序一主一宾,男女成双地轮流互请吸饮“座酒”。这时,酒席上掀起对歌敬酒的高潮。男女宾客,欢声笑语,铺天盖地,歌声、笑声通宵达旦,整个村寨喜气洋洋。当人们退席时,成双成对的男女青年就悄悄地走进山间小道。 白沙黎族自治县南溪乡地区的黎族青年男女订婚后,少数较富裕的人家在一两个月后便结婚,大部分人家则要延至一年半载或两三年才结婚。至于婚期,有的选择在一年中的正月或十一二月举行,也有的尤其是家庭富裕的人不注重选择婚期,随时可以结婚。结婚年龄一般是在十六岁以上,个别的十三四岁。结婚的前一天,男女家都准备米两三缸,酒三四坛及杀猪牛等。在杀牛时,双方父母都在自己祖先神位(设在屋角上的木偶像)前面摆一只鸡,十四个饭团,五杯酒烧香拜祖先。 加茂地区黎族的结婚日期,一般都在十一二月间举行。因为在这两个月中,正好是在收获山栏稻之后,粮食储备也充裕。其次是农闲时间,在这期间举行婚礼,也可以说是科学安排。结婚这一天,新郎穿上新的民族服装,吃过早饭后,在家里等待新娘的到来。迎新娘由媒人带领两个挑礼聘的男子,前往女家迎亲。新娘换上新的民族服装,梳上一个发髻,头戴一顶纸帽。出嫁前不用哭,也不用蒙脸,由男、女各一人陪送到新郎家。全村的青年男女也高高兴兴地送新娘,并用八音陪送。到了男家后,不燃放鞭炮,也不拜祖宗。吃饭前,女方家陪新娘来的这两个人与男家请的两个女子对坐,双方互相交换酒、饭。交换时,如男家人以双手交叉来敬酒、饭给女家人,女家人也应以双手交叉相接,并同样回敬。做完此仪式后,跟着便是吃饭。吃完饭后新娘即回新房休息,习惯是不与丈夫同睡。送亲的青年男女便与男家的青年男女及亲友一起唱歌、喝酒,同时男家用煮熟了的糟米装在一个一个的碗里,让参加婚礼的亲友们拿一个或几个回去吃。这样一连热闹两天两夜才结束。当送新娘来的人回去时,新娘也跟着回去。什么时候新娘才回夫家是不定的。以后如夫家在农忙时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时,才派人请她回来。做完工作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去,但在这段时间里是跟丈夫一起睡的,直到生了小孩后才正式回夫家常住(也有些一辈子都不回夫家住的,但为数极少)。1949年后的结婚方式跟过去差不多,只是服饰上略有所变,新娘不戴纸帽,改撑雨伞,同时婚后回丈夫家,与丈夫一起生产劳动。 杞黎结婚时,新郎穿白色麻布衣服,鞋袜整齐,头戴毡帽;新娘穿花纹衣裳,梳起一个头髻,用布蒙住脸,戴上手镯和戒指,穿鞋袜。新郎不亲自到新娘家去迎亲,只由本村二三十个青年带上猪肉三四十斤、酒一担和槟榔及蒌叶等,前往女家迎亲。到了女方家后,对方以茶、烟、酒、饭招待。太阳快下山时,女家派出二三十个青年姑娘和男家的迎亲人员一起,陪送新娘到男家,只步行,不坐轿。当新娘离开娘家时,一定要照例哭一下,以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之意。到了男家,新娘一进门,便燃放鞭炮,紧接着新郎和新娘在祖宗神位面前站一会之后,新娘便进新房休息,其他送亲的人在新郎的叔伯家休息。到了摆酒席的时候,新郎和新娘才正式拜祖宗。拜时男右女左,不下跪。拜过祖宗后,新郎新娘双手捧槟榔,槟榔用红纸封好。由女方家送亲兄嫂把红纸撕开,然后才将槟榔敬给亲友。亲友取槟榔时,要给一个“红封”(钱),接着开始饮酒吃饭。夜深后新郎新娘才进洞房。婚后第三天,新娘带上粽粑四包(每包十个)和槟榔回娘家。娘家近的当天可返回,远的第二天返回。新娘回夫家后便在夫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同丈夫共同劳动。 白沙县细水乡黎族男女从订婚到结婚,没有一定的期限,主要看男家的经济情况而定。通常在订婚后两三年才结婚,也有一年半载就结婚的。举行婚礼没有一定的季节,一般忌在单月结婚。但也有不计较单月或双月的,随便哪一个月都可以。结婚那天,男方家派男女各二人挑上一坛酒和一篮糍粑往女家迎亲。当日他们在女家吃完午饭后便空手回来,跟着女家便请村中青年妇女陪送新娘步行至男家。新娘离开娘家时都放声哭泣。新娘到了男家村边,男家便派人拿衫、裙各一件给新娘换好,再由两名妇女扶她进屋。进屋时村里人燃放爆竹迎接。进屋后,新郎即在家里摆一些酒、两碗饭和香,与新娘一起拜告祖先。拜罢,新娘随送亲的姐妹们进房休息。随后,男家即设酒招待亲友及女家送亲的姐妹们,席上彼此边饮边唱,互相对答,一直到深夜才散。新娘当晚吃完饭后,即可以做家务。次日,女家送亲的姐妹吃过饭后便空手回去,新娘则要在男方家过五天后才可回娘家。在这五天内,忌打破碗、锅等。五天过后,才由男方家请一人挑一坛酒、一担糍粑、两只鸡,陪新娘返娘家。新娘在娘家住一天或两三天,便返回夫家长期定居了。 东方市西方乡美孚黎男女订婚后,一般要经过三四年才结婚,也有的延至五六年才结婚。因此不少人十二三岁便由父母做主订婚,也有的人十五六岁才订婚。婚礼一般选择在每年旧历十、十二月举行。当男方家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以后,在结婚前两三天便备好猪一头、几十个糍粑、两坛酒和一锅饭,请村中兄弟两人或四人带给女方家,把结婚日期告知女方家,并在女方家吃过便饭后即返回。结婚前夕,男家的亲戚都带上酒、米、红对联、红封等礼物,前来男方家饮喜酒。男方家一般要杀猪设好宴席,较富裕的人家除杀猪外还杀牛。结婚那天早上,男方家请村中男女各二人带上一对耳环、一块头巾、两条裙子、两个光洋前往女方家迎亲。当天,他们在女方家吃过午饭后便返男方家。接着女方家请村中数十个妇女陪同新娘往男方家。新娘穿上崭新的传统服装,并用一块布遮着面孔。新娘等在行进途中,请三伯公(道公)开道,三伯公拿一鸡蛋、一杯酒、一碗饭摆在路上,口中念咒,表示“赶鬼”,并保佑新娘和送亲人一路平安无事。当新娘快到男方家村口时,先停在村边路旁的树下稍稍整理衣装后,才由两个妇女扶着进屋。这时男方家的村人就打锣敲鼓燃放爆竹前来迎接。新郎也穿着崭新的传统服装。新郎家除了在家里摆上猪肉、酒、饭和烧香跪拜自己的祖先外,还要拿槟榔到祠堂祭拜祖宗。新娘到男方家,先在男方家门口跪拜,再向屋里磕头跪拜,然后再拜男方家祠堂祖先。这表示男方家的祖先已承认她生是男方家的人,死是男方家的鬼。拜罢,她就解开衣服吃饭。吃完饭,新娘便到井里挑水,然后各盛一碗清水送给男方家父母和亲友们饮,男方家父母及亲友们各送她一个封包钱(里面放着一些光洋或铜钱,数量不等,外面用红纸包裹,并写着赠送人的姓名)。她接受红封后,以手拜之,表示感谢,或再拿槟榔敬奉男家父母和亲友。当日晚上,男家派两人挑着一条猪腿、一坛酒、一篮饭送新娘和送亲人一起返回娘家。以前很多妇女结婚后,通常回娘家住上四五年,当她长到十七八岁时,男方家就建造一间新房派人接她回来居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