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维吾尔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维吾尔族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唐天宝三年(744),回纥部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唐开成五年(840),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逐渐发展成为维吾尔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现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多信伊斯兰教。能歌善舞。现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以南为主。人口有720多万(1990年)。“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其族源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丁零”。丁零被作为“铁勒”、“铁历”、“赤勒”、“敕勒”之后,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的先世。公元7世纪铁勒中的几部组成“回纥”部落联盟,怀仁可汗与唐朝交好。9世纪以后,在西域定居的回鹘人(详见此条)与周围古代民族融合,逐渐形成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对开发、保卫、建设西北边疆有伟大贡献,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品享誉国内外。以农业为主,擅长植棉与园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本民族文字,有新老两种,老维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新文字是拉丁化的。信奉伊斯兰教。 自称“维吾尔”, 意为“团结”、“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聚居在天山以南。极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5,957,112人(1982年)。一般认为其先民可追溯至前三世纪北方游牧民族 * 丁零以及后来的 * 铁勒,北魏时的袁纥、乌护,隋时的韦纥,唐时的回纥、回鹘和元、明时的畏兀儿; 亦有人认为还可追溯至前三世纪的“呼揭”或“乌揭”, 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居民。唐天宝三载(744),回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回纥汗国),与唐长期交好,曾两次派兵助平安史之乱, 并多次与唐和亲。开成五年(840),为黠戛斯击溃, 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农业, 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 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另说,西迁的回鹘人数不多,不能形成维吾尔族的主体, 应确认近代维吾尔族系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民族一脉相承。西迁的回鹘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哈拉)汗国、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活动。十九世纪以来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占, 维护祖国的统一。1944―1949年, 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操维吾尔语,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粟特文等文字, 解放后,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十世纪末叶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亦有一定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兴建起工业企业。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民族医学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 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图案花纹四楞小花帽,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馕、*抓饭和瓜果为日常喜爱的食品。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 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 睡觉时禁头东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 甩; 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 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 吃剩残物不 要乱扔; 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 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民族名称。主要居住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有7093800人(1990),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三。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在北疆各地也有分布。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以新疆伊犁一乌鲁木齐语音为标准音。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思是“团结”、“联合”。在历史上,维吾尔族在汉文史籍中曾经有过袁纥(北魏)、韦纥(隋)、回纥、回鹘(唐、宋)、畏兀儿(元、明)等各种不同的译音。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丁零。到74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铁勒诸部,组成了以回纥为首的部落联盟,并且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回纥可汗顿莫贺向唐朝上书,取“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请改“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叶,回鹘政权被黠戛斯部落打败,各部落离开漠北草原,其中的一部分迁徙到了原属于唐朝安西都护府辖境的西域地区,并定居了下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回鹘人融合了早期分布在天山以北草原地区游牧的突厥语族和两汉以后移居西域的汉族,并且与早先居住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契丹、蒙古等各民族人民长期相处、繁衍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创作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尔的不朽著作《突厥语词典》等,不仅是研究古代维吾尔历史、文化、语言的重要著作,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的蒙古文就是塔塔统阿根据回鹘文字母创制的。维吾尔人廉希宪、桑哥、阿里海涯、燕只不花等,在元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中担任过中书平章政事、尚书右宰相、平章政事、宣慰使等重要职务。流传于明代的“海盐腔”,是维吾尔族文学家贯云石的创作之一。维吾尔人沙剌班、廉惠山海牙等参加了《金史》和元英宗、显宗《实录》的修撰工作。杰出的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著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著作之一。 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植棉、棉织业以及瓜果种植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的民族手工业也很有名,如和田的织毯业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蜚声国内外。和田、喀什等地的爱得丽斯绸(扎染绸)也在吸收内地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此外,维吾尔族还以玉雕、刺绣、花帽、铜壶、器乐等民族手工制造业著称于世。到1978年,仅喀什地区的民族手工业产品就已经发展到了40多个品种,上百种花色。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不分男女老少,不拘场地大小,凡是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可以听到欢快的歌声,看到轻盈的舞姿。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音乐舞蹈《十二木卡姆》(十二部大曲),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块明艳的瑰宝,其中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组曲以及即兴乐曲等340多首。维吾尔族的舞蹈轻快优雅,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维吾尔族民族乐器也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等数十种之多。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极少部分居住在湖南省桃源县、河南省渑池县、长葛市和北京市等地。据1990年统计, 现有人口720.7万余人, 其中聚居在新疆的有719万4675人。操维吾尔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等, 从10世纪起, 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 10世纪后信仰伊斯兰教至今, 是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维吾尔” 这一族名之含义,中外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诠释: 有的认为是 “联合”、“团结”、“结合”、“同盟”、“联盟” 等之意; 有的认为是“依附”、“粘结” 或 “凝结” 之意; 有的认为,这是乌古斯可汗对其人民的称呼; 还有的认为, 是与塔里木河同名的民族名。但是, 大部分学者持第一种观点。维吾尔族一直自称为Uyγur, 意即 “维吾尔族人”。这一族称曾出现在许多突厥文和回鹘文文献中,但是在汉族文献里, 对于这个族称, 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译写。据现有文献研究, 4世纪时的 《魏书?高车传》 中出现的 “袁纥”, 就是Uyγur (维吾尔)这一族称的首次汉文音译; 自6世纪末至7世纪初译为 “韦纥”; 公元788年以前译写为 “回纥”, 788年后至13世纪70年代译写为 “回鹘”; 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译写为 “畏吾”、“畏兀”、“畏吾儿”; 17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则称为 “回部”、“回子” 或 “缠回”, 还有时称为 “回”、“回民”,、“生回”、“夷回”、“回人” 等。还有人认为 《史记》、《汉书》 中出现的 “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 等也是 “维吾尔” 的音译。总之, 在汉文史料中“维吾尔” 的译写法很多, 除了清朝和民国前期, 带“回” 字的几种之外, 前后大约出现20余种译称。至民国二十四年, 即1935年, 在汉语中才最后固定“维吾尔” 这三个字作为这个民族的汉语名称, 此称也与维吾尔人几千年来自称 “Uyγur” 这个本名接近,此后其余音译或译写都随之消失。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 曾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历程。据现有历史记载, 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形成的丁零、匈奴、乌揭等这些古代民族, 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可见其历史至迟也可追溯到那时。维吾尔 (回纥) 人, 在7世纪时,作为一个独立的, 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民族出现于漠北草原。后来他们消灭突厥汗国, 于744年创建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 叶尼赛河上游, 阿尔泰山西南, 天山以北, 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回纥汗国强盛时, 于810年左右由保义可汗亲自率大军西征, 大败吐蕃和噶逻禄联军, 收复北庭、龟兹等地, 占领七河流域, 真珠河 (今锡尔河)、拔贺那 (今费尔干纳) 等地, 统一了西域, 在西域驻军,废除西域各国王统, 以回纥可汗子弟充任各国的统治者, 大批的回纥人也随之迁居西域, 其中迁居至早就有回纥人活动的天山南北者很多。在此期间, 回纥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早在7世纪初, 回纥首领时健俟斤把回纥各氏族统一起来。他死后全氏族共同推举其子菩萨为可汗。在其领导下,回纥迅速强大起来。从629年起与唐朝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密切联系。菩萨于630年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统治中心。继承了菩萨事业的回纥首领吐迷度于646年协助唐朝大败薛延陀可汗,自称可汗并表示愿意臣属唐朝。唐朝册封他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提督,并在回纥地区设“瀚海都督府”,府下设六府七州,府设都督,州设刺史,还设了回纥地区通往唐朝的交通干道。此后, 回纥首领又协助唐朝率众参加了几次战争。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这100多年是回纥人的发展时期,他们在漠北草原成了强大的民族之一,加上与唐朝的密切关系,为消灭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打下了基础。与唐朝保持从属关系,一直是回纥汗国内外政策的基石。汗国的15位可汗中有12位受过唐朝的册封(最后3位因更替太快,未来得及报聘请封);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参加了多次唐朝之战役;与唐多次和亲;于809年可汗遣使请求唐朝将族名“维吾尔”的汉译名“回纥”改称为“回鹘”;双方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双方绢马交易尤为著名,回纥商人进入内地者很多,其中不少人久住长安等地,一度控制了丝绸之路贸易;西域各国与唐朝的经济和政治来往全靠通过回纥汗国的路线,因此,回纥汗国在唐朝与国外的商贸关系中做出了重要贡献。840年,因内叛、天灾及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先民)兵侵入,回鹘汗国灭亡。在漠北的回鹘人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逃散到各地。他们一部分南下。其中一支共13个部落约10万人,由乌介特勤率领迁至长城北即蒙古高原南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的错子山,乌介为可汗,唐朝为之册封;赤心宰相率领7000帐(户)回鹘人(约4万人),迁至蒙古高原东南部,后为唐朝收编;还有7个部落共3万余人陆续加入幽州(今北京市周围);5个部落归属于河东(今山西境内)节度使;2个部落奔吐蕃;又2个部落东奔大室韦。以上回鹘人后来逐渐融合于汉族等民族之中。尤其是逃奔契丹的回鹘人很多。此后成立辽朝时,贵族中一半是回鹘出身,故辽朝有“契丹半回鹘”的俗语,皇后家族萧氏为正宗回鹘。有学者认为,契丹皇家耶律氏就是回鹘汗族药罗葛氏的同音异译。当然,回鹘汗国灭亡后被俘虏的大批回鹘人,后逐步融合于黠戛斯民族之中。还有三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到了吐蕃统治的河西走廊各地,主要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他们后来赶走吐蕃统治者,投归唐朝, 日渐强大并建立甘州回鹘国,其可汗受后唐朝册封。强盛时,其国境包括甘州、凉州、肃州(今甘肃酒泉市)、瓜州(今甘肃安西县)、沙州(今甘肃敦煌市)等地。该王国于1036年为西夏国所灭,余众或西投西州(高昌)回鹘,或南投沙州(龟兹)回鹘,或成为西夏国居民。留在此地的回鹘人大部分融合于藏族,小部分融合于蒙古族,其余部分在此地区长期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今甘肃的裕固族。回鹘人的这一支后裔的一部分至今还保持古代维吾尔人的基本语言和一些风俗,是研究维吾尔古代历史文化的活材料。又一支回鹘人随王室西迁到现在吐鲁番地区。很早就有部分回鹘人居于天山南北,到了8世纪末叶,他们已是这里的主体民族。因此,漠北回鹘王室率众迁至此地与他们聚合,并建立回鹘政权。在汉文史料中这一支回鹘人称为“西州回鹘”,因其都城为高昌城,也称“高昌回鹘”,其国称为“西州回鹘国”或“高昌回鹘国”。其疆域为东起哈密,西至阿克苏北,高昌是其夏都,北庭为其冬都。与五代、北宋关系密切,除自己货币之外,内地铜钱也可在王国内流通。成吉思汗西征时,因它早年投归蒙古,便保留其国境。元朝建立后,其人以畏兀儿之名大批迁内地,成为一等“色目人”,受到元朝重用,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医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优秀人物。元末明初,成为察合台汗国一部分,西州回鹘国不复存在。还有一支回鹘人迁至中亚地区与早在漠北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迁来这里的回鹘人聚合,并以回鹘人为主,包括原属于回鹘汗国,后进入这地区的葛逻禄、祥磨等部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在汉文史料中称其为葱岭西回鹘。其国境包括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喀什噶尔、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其国都设在巴拉撒浑城(今在吉尔吉斯斯坦以西,因810年左右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来此地居住的回鹘人首领,于840年左右在此城宣布其政权为“喀喇汗王朝”,故此城为国都)。后来国都迁至喀什噶尔。这是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在此时期这一地区大部分接受伊斯兰教,其语言和文字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并在当时和以后中亚各族中通用。其文化和教育有很大发展, 建立一批有名的高等学府, 在维吾尔族地区没有任何民族教育形式的条件下, 以经院教育形式发展民族教育, 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宗教学科, 而且包括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兽医学、伦理学、家庭管理学等十几门世俗学科, 为各地区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等维吾尔族学者有名著作就在此时产生。此王朝曾与中原地区保持往来。1009年派使团去宋朝入贡。1063年, 宋朝应其要求, 册封其统治者为 “特进归忠保顺麟 (金翅鸟) 黑韩王”, 之后双方在经济贸易上有来往。尤其是, 其部分统治者给自己冠以 “桃花石” 的称号, 其意思为 “中国”、“中原”, 表明自己为中国之一部分。同时, 其与辽朝关系也密切, 辽朝建立不久就与其建立关系, 此后每3年就派400人的使团进贡, 并双方有过和亲来往。1212年其国境为西辽占据, 先后存在3个多世纪的王朝就此灭亡。此后, 维吾尔人属于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察合台汗国范围。在此期间, 于13世纪末就开始维吾尔化的新疆南部和东部蒙古人及其统治阶层, 在察合台汗国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改信伊斯兰教并强迫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之后, 逐渐维吾尔化, 即与维吾尔人融合为一体。同时在这一时期, 因察合台汗国征服吐鲁番、哈密等地区, 并使此地区居民改信伊斯兰教, 从此, 伊斯兰教成为整个维吾尔人的共同信仰。于是天山南北维吾尔人在各方面进一步统一和一致, 形成为统一的维吾尔族。东察合台汗国后期, 由于内部分裂, 15世纪新疆南部出现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为喀什噶尔汗国。于1514年, 秃黑鲁?帖木儿后裔赛义德汗在天山南部创建一个汗国, 因其首都设在叶尔羌, 故称叶尔羌汗国, 也以其缔造者之名称其为赛义德汗国。其疆域包括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哈密以及帕米尔高原及其西南的稀瓦和瓦汗地区。该汗国前期和中期, 维吾尔人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出现过一个繁荣昌盛时期。维吾尔族音乐套曲 《十二木卡姆》 就是在这个时期收集和整理的; 米尔扎?马黑麻德?海答尔的著名历史著作 《拉失德史》 (又称 《中亚蒙兀儿史》) 和沙?马合木?楚拉思的 《编年史》 等著作也是在此时期撰写成书。在各地普遍建立 “麦德勒斯” (经学院), 培养大批各类人才。但其后期, 因和卓势力的扩张, 汗权的旁落, 国力逐渐衰退, 最后导致准噶尔部的入侵和和卓家族的统治取代汗族的统治, 前后存在164年的叶尔羌汗国, 于1678年灭亡。此后, 维吾尔地区前后受准噶尔部勾结南疆和卓宗族统治70余年。于1755年, 清朝政府军平定准噶尔部之乱, 在新疆实行军事管制制度。此后, 虽然多次发生和卓后裔之乱, 但都被清军和维吾尔等各族人民清除。19世纪中叶, 在太平天国革命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影响下, 新疆维吾尔等民族在各地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出现互不相属的多处地方政权。当时的中亚浩罕军事集团趁机遣派阿古柏带人于1864年入侵新疆南部, 他先后占领整个南疆和吐鲁番盆地及乌鲁木齐地区。清军在维吾尔等各族人民的支持下, 于1876年至1878年, 收复了其统治的整个地区, 并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改设行省, 建立府、州、县制, 从此以后, 中央政府在新疆维吾尔等民族中的管理制度更直接化。维吾尔族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说, 维吾尔地区在历史上是个世界各民族人的大熔炉。许多汉文史料和考古资料可以证明, 善于经商的古代维吾尔人生活的地区 (尤其是吐鲁番、龟兹、疏勒等地区) 曾是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特别是汉、唐时期, 这些地区既是国际商业都会, 又是各种文化的交际处。东南西北各方不同民族的来客都汇集在这里经商、学习、观光,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长期居住在此地。其中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的各族人。在吐鲁番等地区发现的17种文字、24种语言的宝贵考古文献资料说明这一点。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就像很多维吾尔人先后融合到汉族、契丹、藏族、回族等民族之中一样, 先后来这些维吾尔及其先民地区生活和定居的很多匈奴、汉族、大月氏、柔然、月支、鲜卑、印度、粟特、突厥、藏族、契丹、蒙古、阿拉伯、波斯等族人和在新疆及中亚地区生活的塞人、乌孙、操伊朗语和龟兹一焉耆语的各族人, 还有不少突厥语族人, 都先后融合于维吾尔族中。维吾尔人现在不同的人种特点也说明这一点。总之, 维吾尔人以自身及其先民为基础, 融合中亚、漠北草原和世界其他地区属于不同语言、不同人种的古代部族人,吸取他们的文化, 进一步充实发展自己, 最后才形成为现代维吾尔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道, 为维护祖国统一, 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 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吾尔族住房多坐北朝南,一户一栋,一般4排3间,少数5排4间。横屋用作厨房和关养家畜、家禽。正屋中间是堂屋,用作会客、礼拜和办理婚丧喜庆。堂屋后面是烤火房,用土砖砌成1米见方的火炕。堂屋两侧是卧室。一般是子女住前面,父母住后面。大门口放置圆形鼓石作脚墩,刻“龙凤呈祥”字样。屋檐四角装饰梅花双剪,屋脊中央有莲花帽。门前留有坪地,做乘凉和晒谷之用。房屋四周多栽竹、木,形成一个小庭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