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缅甸的功德衣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缅甸的功德衣节分类:【风俗文化】 缅甸的功德衣节是佛教的传统节日,是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缅甸的。通常从缅历七月月圆日始,至缅历八月月圆日止,整整举行一个月时间。 功德衣节是佛教徒们向僧侣奉献袈裟的节日,源于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相传有一次佛祖外出云游,在一座森林里休息时遇见了在林中追逐嬉戏的30个王子。便向他们传授佛法,最后王子们都当上了罗汉,身着三著衣在森林中修行。三著衣是佛教特有的一种组合式法衣,具体包括一件下衣,一件内上衣和一件外上衣。每件法衣都用布片缝成。缝制时先将布裁开,然后再缝在一起,看起来有点像乞丐的百衲衣,据说如此缝制僧衣是为了戒痴去傲。后来,罗汉们去拜见佛祖,在路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穿着三著衣的罗汉们行动不便,避雨不及,个个身上沾满了泥水,而且又没有多余的袈裟可以更换,样子很是可怜。释迦牟尼见到以后,大发慈悲之心,准许僧侣们可不穿外上衣出门,以便走起路来轻松。另外佛祖也希望普通百姓能帮助僧侣们摆脱缺少袈裟的贫困处境。由此,每年七八月间的佛教徒们就依据佛祖的指示,向僧侣们赠送袈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功德衣节。 缅甸佛教的传统节日,通常从缅历七月月圆日始,至缅历八月月圆日止,整整举行一个月时间。它是佛教徒们向僧侣奉献袈裟的节日,始于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期。相传,有一次释迦牟尼外出云游,在森林里休息时遇见了在林中追逐嬉戏的30位王子,王子们受法于释迦牟尼,最后都当上了罗汉,身着三著衣修行。很久以后,罗汉们想去拜见佛祖释迦牟尼,路上遇到了狂风暴雨,个个浑身沾满了泥水。释迦牟尼见到他们的样子,大发慈悲之心,指示:(1)僧侣们以后可以穿二著衣出门,以便走起路来轻松;(2)僧侣们要摆脱缺少袈裟穿用的贫困处境。这样功德衣节便产生了。据史籍记载,缅甸从骠国时期便开始过功德衣节,但在缅甸古代,参加这个节日的只是国王、王族及大臣们。在功德衣节日期间,施主们不能把袈裟专门布施给某一位僧侣,僧侣们也不能主动向施主索取袈裟。施主们布施袈裟时可在寺内或寺外进行,但不能布施借来的袈裟,更不能是已馊袈裟(详见[织不馊袈裟节])。僧侣们得到布施的袈裟不能私藏起来,要在得到袈裟的当天召开会议,选出最穷的僧侣,然后把袈裟献给他。如果大家都不穷,或者大家都穷,就把袈裟奉献给最年长者。现在,功德衣节已经从只能由王族参加的宫廷节日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传统节日。现代缅甸人举办功德衣节有三种形式:(1)个人奉献功德衣;(2)个人出资、部分人参加奉献功德衣;(3)集体集资,集体奉献功德衣。其中以第三种形式最为常见。一般以工厂、街道、学校、商店、集市为单位举办功德衣节。在布施功德衣这一天,人们排成长队,敲锣打鼓,边走边跳,沿街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是十几棵天意树,树上挂着伞、鞋、袈裟等东西,也有全挂着大张钞票的。后面是跳舞、唱歌、伴奏的队伍,气氛热烈。最后到达寺庙,向僧侣布施袈裟。缅甸人认为奉献功德衣可以得到以下好处:(1)处处顺利,平安无事;(2)坏人无法损害自己的财物;(3)食物丰富,而且不会发生食物中毒;(4)虽然自己忘记了,但东西不会丢失;(5)可以暴富;(6)长相俊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