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兰分类:【文化精萃】 法国作家,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生在一个中产者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上大学期间,深受托尔斯泰学说和“博爱”主义影响,曾写信给托尔斯泰。后者给罗兰回了一封长达三十八页的信。大学毕业后,去意大利学习两年,潜心于造型艺术的研究,探索意大利作曲家的经历与创作。回国后,先后在高等师范和巴黎大学讲授美术史,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发表了反战政论文《超乎混战之上》,引起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意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改造人类社会。30年代,他与高尔基书信频繁,1936年访问苏联,坚定了他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念。1944年8月巴黎光复,他在欢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不幸与世长辞。他的创作内容涉及到音乐与文学两个方面。30年代以前的作品主要取材于法国大革命。如《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开始写《约翰?克利斯朵夫》和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30年代以后的作品有《向过去告别》、长篇小说《母与子》、论文集《十五年斗争》、历史剧《罗伯斯庇尔》、回忆录《内心旅程》和友人传记《查理?贝玑》。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分10卷。描述音乐家克利斯朵夫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主人公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小镇,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音乐师。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钢琴家与作家,但他不愿意同庸俗艺术为伍,竭力宣扬博爱思想,推崇艺术是体现对人类的爱、促进民族和谐最有力的手段,强烈批判德国市侩文化艺术。然而,他强调个人的精神力量,不相信人民群众,坚持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陷入在艺术中寻求个人精神解脱的境地。小说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大自然景物描写相结合、抒情因素与哲学及政论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