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罗蒂分类:【文化精萃】 当代美国哲学家。出生于纽约。194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56年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1年至1985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现任维吉尼亚大学人文学教授。 罗蒂早年学习形而上学,后来转而研究语言分析哲学。70年代走出分析哲学营垒,转向实用主义和解释学。他认为,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总裁决的角色已该结束,分析哲学并未摆脱传统的认识论,亦应被超越。哲学应该从认识论转向解释学,哲学家不必再去追求客观真理,只须充当苏格拉底的角色,在各种学说之间斡旋调停,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解和对话。罗蒂的观点表现了当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融汇的趋向,他的思想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讨论。 主要著作有:《语言学的转折》(1967)、《哲学与自然的镜子》(1979)、《实用主义的归结》(1982)、《历史中的哲学》(1984)。 美国分析哲学家。1950年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卫斯理女子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任教。1970年起任哲学教授,1979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早年主要研究历史和形而上学,60年代兴趣转向分析哲学,接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国塞拉斯、奎因的影响,把分析哲学的兴起看做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转向。70年代后,对分析哲学从怀疑、不满发展到反感。从反笛卡尔主义、反康德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把心灵看成一面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象反映出心灵之外的事物的镜子,反对把哲学看做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的基础。认为分析哲学是德国康德哲学的一种变种,它主张哲学凭借它对其他文化领域的“基础”所具有的特殊知识,能够对其他文化领域的知识要求作出判断。把维特根斯坦、美国杜威和德国海德格尔并列为西方三个最伟大的哲学家,称赞他们在后期都抛弃了康德关于哲学是“基础性”学科的观点,从而把我们引入一个哲学革命的新时期。80年代,对分析哲学持更加严峻的批评态度,认为当前分析哲学家的形象已经不再是“科学的”哲学家,而是善于辩论的律师。不赞成分析哲学家和欧洲大陆哲学家相互轻视的态度,主张双方联合起来,组成一种“后哲学的文化”,这种文化不再把科学、诗歌和哲学严格区分开。主要著作有:《语言学的转向》(1976)、《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实用主义的结论》(1982)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