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美刺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经学家关于诗歌功能的一种观念。“美” 即歌颂,“刺” 即讽刺。按照 《毛诗序》 的说法,“美” 就是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刺” 就是 “下以风刺上”,孔子就说过 “诗可以怨”。于是,《诗经》 的主题被概括为 “美刺” 二端,如 《卫风?木瓜》: “美齐桓公也。” 《大雅?云汉》: “美周宣王也。” 《邶风?雄雉》: “刺卫宣公也。” 《小雅?鸳鸯》: “刺幽王也。”这些篇什许多与国君时政并不相关,甚至无所谓 “美刺”,只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 的歌谣。汉儒所以都要解释为歌颂和讽刺这两大主题,是因为他们将《诗经》 当作参与政治的工具,用“三百篇” 当 “谏书”。汉儒对《诗经》 的这种理解,代表了统治者对文艺的要求: 既要歌颂光明,也要讽刺黑暗。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刺” 被视为诗歌创作的正统原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讽喻诗” 就是这一原则的实践。宋代理学家朱熹始反对以“美刺” 二端解释 《诗经》,认为古人作诗和今人一样,也有吟咏情性的时候,不必尽是歌颂和讽刺。但 “美刺” 作为一种正统的文学观念,影响却经久不息。 诗歌实现政教目的的两种途径。《诗大序》在六义的解说中提出了美刺的概念: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美刺的分析贯串于小序之中。其实,美刺说也是先秦时的产物,《诗经》中许多作品,目的就在于颂美或刺恶。而且,诗三百篇中就直接提到过:“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后来郑玄《诗谱序》又明确提出:“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可见美刺就是诗人对诗所反映的事物所作的评价,对于美好的事物给予赞美,对于邪恶的事物加以讥刺,目的在于有益风化,劝善惩恶。刺恶颂美。敢于对历史、政治事件和人物表达自己鲜明的态度,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但是,《诗大序》中美刺观念是有局限的,尤其是对“刺”的要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郑玄释曰:“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孔颖达注曰:“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恕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诗可以反映时世的弊端,对统治阶级罪恶进行揭露,但要采取委婉曲折的方式。这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是一个调子,又反映了古代诗家和诗论家的保守。“美刺”观念对中国古代诗学影响深远,后世诗人如白居易,理论家如陈廷祚等都对“美刺”理论有所阐述和发挥,直至今天,歌颂和揭露仍是文艺创作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